智商稅與時間稅

Published on:

前幾天,我的學生在北京找房子,遇到了一個找房子上的坑。具體就是被自如小哥推銷了白條方案,這個方案導致價差了 10% 以上的差價。因此 他寫了一篇文章 我是怎么被坑的?—被诱导的非理性消费 去檢討自己在這件事上犯了哪些錯誤。

我安慰他說,其實我以前也掉過這種坑。然而,我勸他不要再掉入緊接下來的下一個坑,那叫做「時間稅」。「時間稅」遠比「智商稅」要來得高,只是很多人沒有發現而已。

「智商稅」的思考誤區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急需要買一個東西解決自己的問題,或者是在不是很瞭解市場的行情價下,買「貴」了一個東西。有時候你當下甚至不知道自己買「貴」了,反而覺得這種服務非常的棒,直到你向你的朋友炫耀,然後他澆了你一頭冷水...(說市面上有更便宜更好的東西)

頓時間,你覺得自己像個「低智商的傻逼」。許多人的下意識反應就是,「馬的,我不該這麼傻,再掉入這樣的『陷阱』」。你覺得自己被抽了「智商稅」。

老實說,這真是智商稅嗎?我後來想明白了這件事,就不再掉入這種坑裡面。因為這裡面這分兩個情況

1. 我真的智商低

在這件事情上,我本來就是「外行」。外行要入門,本來就需要學習成本,經由這樣一次體驗,我知道了這個產業結構,弄明白不就好了嗎?本來缺乏該行業的知識,就是需要付費。繳智商稅本來就理所當然。需要避免的是,別再犯蠢的老是繳同樣一件事的智商稅。這個事的教訓甚至幫自己免費上了一堂課啊。

2. 我其實只是受不了被朋友嘲笑

老實說,我真的吃虧了嗎?有專業的人,幫我服務好這件事,辦得妥妥貼貼。若是我自己辦,多費神啊。其實我其實已經透過付費,大幅節約了我的時間成本,並提前享受好處了,我可以拿寶貴的注意力,把我該做的正事快速搞定。不被抽這樣的稅,恐怕我還得限在外圈的泥淖當中。

我所在意的是「被朋友嘲笑」,而不是我的「付貴」。

如果不想付智商稅,你就得付上更貴的「時間稅」

若是一個人沒有想明白這個道理,那麼通常就會陷入下一個大坑:「付大筆的時間稅」。

我見到很多人往往的行為是:在這一家買貴了,被朋友笑,下次賭氣了,要買什麼東西,就開十個網站,慢慢的精算比價。一定得比到最低價他才甘心。

但事實上,他真的有撿到便宜嗎?我見到的情形往往是沒有:

  • 總會有更爛的朋友,為了要氣他,說你還是買貴了,哈哈!
  • 花上了十個小時,才完成當初 5 分鐘就可以搞定的事情。以時間成本來說,多了的代價是幾千元!!!省 5 元,多花了幾千元,這人是有毛病嗎?
  • 市場最低價往往是爛貨。這世界上所說的 C/P 值往往是人們幻想出來的自我安慰。商人不是笨蛋,這邊便宜了就會在另外的地方把利潤賺回來。市場上最好的東西,往往也是貴的,因為那是市場上篩出來的機制。也就是便宜的東西,必然都會有一個隱性的成本或數個你所不知道的瑕疵。

有時候不僅是「時間稅」,甚至還會帶給你許多的「霉運稅」。

小結

所以有時候,我真的懶了,就買市場上最貴的那個。因為我實在是智商低、時間貴、非常需要額外的幸運。

逃避被抽智商稅,真的只會讓自己付上更多的「時間稅」與「霉運稅」而已。

還有,遠離那個會老是嘲笑你買貴的那個朋友。他是剝奪你注意力的元兇。

從認知心理學中體悟到的幾個道理

Published on:

最近的認知心理學,突然讓我明白了很多事務的運作原理。

我在認知心理學裡找到以下發現:

  • 大腦是很少思考的
  • 思考,並不是真的思考,而是調用過去記憶所組成的結果
  • 人是利用已知的事務理解新的事物,但「理解」其實是「記憶」
  • 人類無法以未知解釋未知
  • 人類有工作短期記憶,以及長時記憶
  • 人類學習時,傾向第一時間在記憶裡面尋找相關記憶並且匹配連結
  • 要讓一段知識,長久紀錄,你必須得「練習多次」向下燒到長時記憶,甚至肌肉記憶中
  • 人的決策可能不是基於哪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而是基於哪個決定最容易被證明是有道理的(對我們或者對其他人)

1. 常保赤子之心

古人說學習應常保赤子之心。為什麼小朋友學東西特別快,腦子快速發育應該是真的。但我想更多原因是他們沒有排斥「未知的事物」,然後「選擇性地去理解」。

有時候選擇性地去理解反而造成了學習一個全新事物的障礙

2. 知識記憶推積出的才是真天才

所謂成人時期以後的社會優秀人才,往往不是真天才。而是後天用「知識記憶」堆積出來的「天才」。

所謂的「見識」比「知識」重要。當一個人的見識與實戰能力累積的越多,就越有可能做出不一樣的突破與進步。

所以別去迷信那些小時候標榜智商多高的天才。而應該去追隨那些努力「踐行」的前沿突破者。

3. 所謂增廣見聞

所謂的「讀書」與「旅行」,人家常說是「可以增廣見聞」。

為什麼讀書與旅行可以長見識?

是因為在人無法以未知解釋未知,多半時間是泡在一個「已知」的世界。讀書、旅行、甚至到外地上學或工作,是一個強迫自己突破見識的絕佳機會。

甚至可以的話,去外地上學或工作,是最好的選擇。

因為你還可以控制自己讀什麼書,而去外地上學或工作,你是無法控制自己會在生活中會接收到什麼樣的價值觀、做事習慣、生活方式的。

這會在各個方面中,大幅更新自己的操作系統。

4. 人類社會所謂的政治正確

社會上一些鄉愿的系統會存在。是因為所謂的「政治正確」。所謂的低層級的「政治正確」,就是這個系統裡面絕大多數的人,只有同樣的一個層級的「見識」。

所以這個社會的決策不是基於哪個決策最好,而是基於「最容易被人理解」。如果一個人常常做出這個社會無法理解的事,最大的下場可能性去被抓去吊女巫。

如果要打破「見識」同溫層,就得在這個國家要引進更多「不同見識」的人。a.k.a. 高級移民。否則這個社會永遠不會升級。

而且掌權者們永遠是政治正確的老笨蛋,而不是高瞻遠矚的突破者。

5. 「爭論」與「討論」

了解了「爭論」與「討論」的差別後,遇到無法溝通只會爭論的人,心情變得更平和了。因為自己已經瞭解到對方「缺乏見識」,而且沒有意願更新。

那麼真無須浪費再花時間跟這種人吵架。

然而,若有人願意跟你「討論」,則可以欣然接受,互相升級見識是寶貴的機會。

6. 年輕時,應盡量換工作

年輕時,時常(一兩年內)換工作,不是個壞事,反而應該多鼓勵。這是快速升級見識的好機會。

如果一個國家鼓吹並鼓勵國民,十年內都待在同樣一個崗位,鎖死自己的見識,則這個國家必演化成一個殭屍國家。

認知心理學感想 - 自學篇

Published on:

大概是從去年開始,我變成職業教師之後,很多人就開始誤以為我為了「自身利益」變成了一個「反自學派」。事實上,我從來不是一個「反自學派」。事實上,我人生到現在幾乎所有的學習過程,幾乎都是「自學」「開始」的。

我識字是自學的,我速讀是自學的,我管機器是自學的,我學編程是自學的,我學敏捷管理是自學的,我學 GrowthHack 是自學的。許多是我浸淫到變成行業專家的技能,全部都是自學開始的。

正是這樣我才意識到一件事,我非常的擅長自學,但是別人未必。甚至對方的希望進入這個行業變成生力軍,我最不應該做的就是推薦他自學。

是,人人都應該學習自學乃至於自教的技能,建立起可遷移的技能。但不應該人人都應該是從自學開始,而錯誤的自學法,輕則學習過程痛苦萬分,重則直接失去興趣,永世不再接觸。

(我在認知學習法的教學篇,用了 git 教程作為 example。事實上沒有進修過教學法的程序員寫的教程,都是長這樣的,包括我以前寫的可能都是。而程序世界的自學教程 90% 以上都長得像這樣。甚至還會因為「政治正確」的因素,逼得在新手教程裡面寫高級技巧,以免被其他同行說不負責任。)

我開始變成職業教師,僅僅是因為我認知到了,我也許具備了能夠將自學能力剝離出來複製的高效技巧,其他人也許在這件事情沒有我行才做的(要知道,不是許多程序員都喜歡教書,很多人認為教書,能力是會退化的)。

扯遠了。我還是進入正題,談談如何自學。基於上篇的認知學習法,以及陽志平老師寫的一篇「笨方法學語言」http://www.yangzhiping.com/psy/Learn-Language.html

陽志平的笨方法學語言分成七個步驟:

  1. 明白目标
  2. 熟悉国际音标
  3. 挑选高频词汇
  4. 使用Anki对高频词汇进行间隔重复记忆
  5. 利用高频词汇在社交日记网站写日记等
  6. 阅读感兴趣的文本,听感兴趣的音频材料
  7. 沉浸

看完這些你也可以了解大概了。方法就是:

  1. 挑選一個公認的小目標。
  2. 大致上知道一些相關的事實性知識
  3. 找出高頻使用的小套路
  4. 重複的練習這些小套路
  5. 利用這些小套路兜出中套路
  6. 做自己有興趣的主題,了解自己有興趣的進階知識
  7. 去找份工作,沈浸在這個職業裡

而我在 我是如何學一門新技術的 這篇文章也提到了,我是如何全新的入門一套新的知識。其實也是用了這樣的方法:

  1. 我想找一個公認的小目標
  2. 大致上知道一些相關的事實性知識
  3. 在網上找到一些常見的高頻出現的功能
  4. 重複的練習這些小套路
  5. 利用這些小套路兜出中套路
  6. 做自己有興趣的主題,了解自己有興趣的進階知識
  7. (當然,我短時間沒有想要成為 mobile 開發者)

而我早已體悟到自學會有「工作記憶區」不夠用(甚至是長期記憶區也不夠用),還有「自信心打擊」的問題。所以我還利用了其他技巧

  • 利用外部筆記作為資訊儲存體
  • 正確的也記,錯誤的也記,Git 也記一份。保證到時候再回想時有足夠多的記憶面積。
  • 然後燒到我的長期記憶裡。
  • 之後我再寫出一份教程。發表在博客上

你看。我是一個編程超過十年以上且自學無數次的人,才可以在短短的一兩天之內,在低心理壓力下,搞定學起這套技術(後端程序改寫 iOS )。那麼,初級程序員呢?沒有寫過程序的一般人呢?

一般人學編程其實是萬分痛苦的,多數人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 老師在一開始教了太瑣碎的事實性知識,導致失去耐心
  • 程序其實是教一個人理清腦子,教機器做「自己想表達的邏輯」(而正常人甚至是很少做得好這件事的)
  • 程序一天到晚在報錯,一般人一天不會面對這麼多紅字,紅字多成那樣他就會自己認知是自己人生失敗了
  • 教程上的事實性知識,甚至是在過往的人生中,從來沒有可供參考的記憶點的。

就如同我在上一篇文章提到的,人其實是避免一直去存取大腦的。我甚至相信,每個人的意志力,在面對陌生的環境,都是同樣薄弱的。

就算是你理解了,自學要從套路做起。一個陌生入門的人,甚至無法辨清哪些是高頻套路,更別提網路上還有一群「反套路黨」。

自學與找人教的差別

當然,我相信看到這裡,你還是會認為我還是一個反自學黨。說真的我實在不是。但我在這裡想要講一個更貼近的譬喻。

假設今天你跟朋友約吃一間新的餐廳,是在你從沒去過的某某鬧區的 XXX 路 XXX 巷 XXX 弄的 XXXX 號的 J 座 9-1 號 。你會怎麼做?

自學

我想大多數人是這樣做的:

  • 利用網路地圖找大概的點
  • 想辦法在地圖上開街景找到大致上的記憶點
  • 但到了現場,發現事實上現場的巷弄複雜超乎想像
  • 時間快到了,著急得開手機地圖確認是否正確
  • 實在沒辦法了,最後打電話請朋友來接

又或是甚至是不熟的朋友,你就乾脆不找了,直接推說有事 byebye ….

找人教

  • 到了當地大路口,請朋友出來帶你走一遍
  • 去了該餐廳,你覺得好吃,下次自己也來吃兩次,熟熟路
  • 後來發現其實不用按照地圖上的指示,甚至可以抄捷徑
  • 跟朋友下次分享不需按照地圖指示,而且在走來的路上,可能還有厲害的店

除非空間記憶夠好的人,或者是常常在外面跑的人,要他找一個點,絕大多數會是上述我說的「自學」情形。。。。

不是走不到。而是值不值得。你到底是想要享受美食呢,還是想要享受路上風景呢?你的意志力是否又能夠強到去忍受「遲到 + 未知」。

不明白大腦運作,自學是低效的

在這一篇裡面,其實我想講的道理其實有幾個:

  • 不明白自己的大腦如何運作,自學是低效的
  • 如果你不明白自己的大腦運作,那麼我會建議入門任何學問,務必找人教會你,甚至司機都要請很好的。好的老司機可以帶你直接吃到美食,愛上美食。
  • 如果你沒有預算老是請老司機,那麼再用過第一個老司機後,務必將老司機的路數拆出來,內化成自己的導航系統
  • 時時打磨自己的自學技巧,弄明白自己的大腦運作,有助於打開通往更多世界的大門

認知心理學感想 - 教學篇

Published on:

最近一直在讀認知心理學的書,深入一些大腦如何進行輸入輸出的基本研究。我這一輩子都沒想過,我竟然可以讀幾百頁的心理學,讀的這麼有趣。

這篇文章,主要是來整理最近我基於認知心理學上的一些教學分享突破。我主要會從認知心理學已經找出來的幾個「人類大腦運作事實」出發,去分享如何做高效的教學以及高效的自學分享。(一方面這也是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這本書的讀書部分心得筆記)

1. 大腦並不善於思考

在這裡我要引出第一條認知學原理:

人生來就有好奇心,但我們不是天生的傑出思想者。除非環境符合一定要求,否則我們會盡可能地避免思考。

「大腦的大腦並不善於思考」。甚至是「絕大多數的人的大腦並不喜歡思考」。

這打破了我們以往對於大腦的認知:

社會上教育我們的常識是這樣的:「大腦是用來思考的」。

而且這個原理讓我們對於一種社會現象突然間感到十分理解:

幾乎絕大多數的人是不進行思考的

其實仔細想想,大腦之所謂的思考運算,其實比起我們現在發明的計算機,效率其實是極其緩慢的。要讓一般人做個 7 * 8 的數學還行,但要是改個 177*288 的快速演算。就瞬間就當機了。

在這邊我舉一個常見的例子:

一個空屋子裡有一支蠟燭,一些火柴,和一盒圖釘。目標是讓點燃的蠟燭離地五英尺高,你已經嘗試把蠟燭底不沾上蠟液,但還是年不到牆上,怎樣才不用手幅,讓點燃的蠟燭離地五英尺高?

這一個題目,正常一般人在看到題目後,很少能在 20 分鐘內解決答案。

但是如果你把這個題目「具象化」,也就是真的生出這些設備,放在眼前,你就會發現這道題目的答案其實並不難。你只要把圖釘倒出來,把盒子用圖釘釘在牆壁上,再把蠟燭黏在盒子裡,就完成了這個任務。

這個例子解釋了思考的幾個特性。

  • 首先,大腦的思考是很緩慢的
  • 接著,思考是很費力的。大腦很難憑空想像出這個場景並運算出解答。甚至可能達到了「完全答不出來」。
  • 但是如果把大腦接上視覺系統與觸覺系統。因為視覺系統與觸覺系統進行了可靠的回傳,大腦實質上是調用了其他地區可用的資源做了運算。就能迅速得出答案。

那麼,既然思考那麼費力。我們平時是怎麼樣不費工夫的做出日常生活中的各樣決策?

答案是:「習慣」。「習慣」就是「我們做過了」,大腦調用「過去的記憶」,讓身體自動做出判斷。

所以在這裡,我們要引出第今天要介紹的第二條認知學原理:

大部分的人做的決策,其實真不是基於大腦所做的思考,他們是「記憶」組成的結果

2. 多數的思考,並不是真的思考,而是調用過去記憶所組成的結果

大腦的運作原理圖是這樣的:

環境 => 工作記憶(意識和思考區域) => 長期記憶(事實性知識、過程性知識)

  • 工作記憶就是我們當前正在意識、思考的「工作區域」。以計算機比喻,就是電腦的內存。內容小,資料存在時間短,重開機就不見了。
  • 長期記憶就是我們長久以來儲存的事實性知識、經驗。以計算機比喻,就是電腦的外存。內容大,資料存在時間長,可以長期複用。

而長期以來,我們日常遇到的大量決策,事實上是調用了長期記憶(經驗以及不變的科學事實),自動完成。

而所謂的解題與思考,是複用了短期記憶以及長期記憶而成。

比如說以 177 * 288 這個例子

  • 7 * 8 是長期記憶,是我們小時候背的九九乘法。
  • 接下來我們要計算 170 * 8 = 1360
  • 然後我們得到了 177 * 8 = 1360 + 56 = ….
  • 好了。你知道這有多難了。

事實上人類幾乎很難憑空展開這個算式,是因為人類的大腦工作記憶中只能暫時存 7 正負 2 個結果(對人類無意義的結果)。

人類事實上很少在思考,更多的是調用「記憶」在做決策。

3. 人是利用已知的事務理解新的事物,但「理解」其實是「記憶」

第三個,我要分享的原理是:

人是利用已知的事務理解新的事物,但「理解」其實是「記憶」。

「理解」其實不是一個調用大腦思考的過程,而是一個匹配「記憶」的過程。

很多行業為什麼不喜歡招小白,事實上就是因為小白經驗過少,缺乏太多相關記憶,可以直接匹配學習。

又或者是為什麼一般人難以上手編程,而且對於學習編程,感受到痛苦。

這事實上就是因為「編程」裡面的知識,跟過往幾乎所有的生活環境運作原理幾乎是不匹配的,所以造成「無法理解」,而大量調用大腦資源匹配、思考,結果卻一無法所返的情況下,造成意志力崩潰。

很多人學習編程事實上是被一堆所謂枯燥的「基礎知識」,所嚇跑的。

老手覺得「基礎知識」是很重要的,但「基礎知識」恰恰對許多新手來說,是「無法理解的」。

比如說,我們來談談: git是 如何運作

https://git-scm.com/book/zh-tw/v1/%E9%96%8B%E5%A7%8B-Git-%E5%9F%BA%E7%A4%8E%E8%A6%81%E9%BB%9E

那麼,簡單地說,Git是一個什麼樣的系統? 這一章節是非常重要的。 若讀者瞭解Git的本質以及運作的基礎,那麼使用起來就會很輕鬆且有效率。 在學習之前,試著忘記以前所知道的其它版本控制系統,如:Subversion 及 Perforce。 這將會幫助讀者使用此工具時發生不必要的誤會。 Git儲存資料及運作它們的方式遠異於其它系統,即使它們的使用者介面是很相似的。 瞭解這些差異會幫助讀者更準確的使用此工具。

Git與其它版本控制系統(包含Subversion以及與它相關的)的差別是如何處理資料的方式。 一般來說,大部份其它系統記錄資訊是一連串檔案更動的內容。 如圖1-4所示。 這些系統(CVS、Subversion、Perforce、Bazaar等等)儲存一組基本的檔案以及對應這些檔案隨時間遞增的更動資料。

Git並不以此種方式儲存資料。 而是將其視為小型檔案系統的一組快照(Snapshot)。 每一次讀者提交更新時、或者儲存目前專案的狀態到Git時。 基本上它為當時的資料做一組快照並記錄參考到該快照的參考點。 為了講求效率,只要檔案沒有變更,Git不會再度儲存該檔案,而是記錄到前一次的相同檔案的連結。 Git的工作方式如圖1-5所示。

『若讀者瞭解Git的本質以及運作的基礎,那麼使用起來就會很輕鬆且有效率』,聽起來是多麽諷刺啊。(注意,這裡我並不是諷刺作者的教程水平)

  1. 絕大多數需要學 Git 如何入門的人,是一無所知的小白
  2. Git / Subversion / Snapshot / 參考點,這幾個名詞,對一般人來說是無意義的
  3. 不只是一般人,甚至是一輩子都在使用 FTP 部署代碼的的程序員來說,他也不了解你在說什麼。

所以呢,一般要怎麼讓「讀者瞭解Git的本質以及運作的基礎,使用起來很輕鬆且有效率」。

  1. 告訴他 Git 是個時光機
  2. 你可以用 SourceTree 操作時光機,任意回到希望回朔的時間點,你可以再任意時候檢視你之前所寫的代碼,並檢視變化。不僅是開發團隊,甚至是很多寫作團隊,也開始利用這套工具實行協作。

因為絕大多數的人看過小叮噹或者是科幻電影,所以他願意接觸以及使用這個工具增進工作效率。

甚至可能在聽完我講這個例子時,也會對 Git 這套工具產生興趣,實際去使用。

而等到使用者理解了 Git 可以幫他做什麼之後,接著就會願意使用命令列,做出更高級的動作,進而去研究 Git 的底層運作,學到更多奇技淫巧,從而「使用起來更輕鬆且有效率」。

所以這個教程到底是寫給誰看的?

我只能這樣說,我認為不是寫給入門者看的,即便這章叫做「Git 基礎要點」。

扯遠了。總之這一章的重點是:「人是利用已知的事務理解新的事物」。而這是許多教學原理上反覆提及的教學要點。

人類的「理解」,實質上是一道不斷在舊有記憶上不斷疊加累積的過程。

4. 沒有重複的練習,不可能精通任何腦力活

帶球的同時還要思考踢球的角度和速度,不太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足球選手。像這樣的低層次過程必須不假思索,才能給更高層次的過程,比如戰術策略提供足夠空間。

正因為我們的工作記憶之狹小,如果你將大量需要調用的資源放在工作記憶,那麼大腦就會瞬間寸步難行。就如同這個足球選手來說,如果他要一邊思考踢球角度和速度,那麼下場不但不只是「無法射門」,甚至可能是「跌倒」。

多半優秀的足球選手進行射門,往往是憑「直覺」判斷,「感覺」角度對了,場上有空檔,直接踢出一個漂亮弧度的求,射門成功。

這個直覺,往往就是「深焊在肌肉裡面的長期記憶」。

而一般人所謂的學習,事實上是在將新東西存在短期記憶中,進行「理解」的連結。再透過反覆的練習,往下放置在長期記憶中。

5. 題海戰術以及填鴨教育,有時是必須的

在過去我們的應試教育中,因為我們大量的被灌輸填鴨教育以及題海,以至於我們痛恨「題海戰術」以及「填鴨教育」。所以,往往對於「肌肉的記憶」練習術這件事十分不苟同。

甚至是,因為我們對於「題海戰術」過於痛恨,甚至得到了相反的結論:「我們未來教育學生,必須使用理解型教育」這個甚至看似正確,但事實上是謬誤的決策。

注意啊。在前面我講了「理解」實際上是「記憶」的相關連結。

如果你的大腦,從來未曾存在相關記憶,那麼又如何「理解」。又比如說,你如何讓幼兒理解 7 * 8 = 56。中學生如何理解 e = mc2。想學編程的大學生,git 的 repositroy 機制。

答案是:你不能。

因為事實上他們就沒有這樣的相關記憶可以去做鏈結。所以你只能讓他們硬背。直接先鎖在記憶區裡面。等待將來更有意義的相關材料,進一步的將這些硬背的東西,鎖到更深的地方。

比如說,實際上去商店買東西,進行找零,等等。。。。

6. 記憶不是單點存在的,而是整群存在

在人類的記憶中,許多記憶不是單點的存在,而是整群區塊的存在。

在邏輯思維 180 期時,「黄执中:你如何听懂我说的话?」 舉了這樣的例子:

不管是在谈判,辩论,说服还是沟通,我们几乎人的,所有的说话形态,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把自己脑子想的东西,传到到别人脑子里。好,那可是我们都会遇到这种情况,对一个老师而言,他在课堂上讲了半天,学生懂懂懂。然后抄了笔记,回去了以后全忘光,公司的上司告诉大家未来公司的新政策,新观念,员工鼓掌,了解,点头,同意,回去以后开开心心的继续执行旧政策。我们要怎么样传递我们的观念,这件事情一直对我个人来说,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我举个例子好了,这个故事也许你们听过,没听过的人其实恰好拿来可以做个实验,有一个朋友叫大卫好了,比如是他到吉隆坡去出差,在当地的酒吧上遇到了一个漂亮的女孩子,他请她喝了一杯酒,你一杯我一杯,两杯下肚之后,大卫先生整个人人事不知,醒来的时候,他醒来在旅馆的浴缸里,里面放满了冰块,旁边有一个小纸片,跟他说不要动,打119,他打电话,对方跟他说,先生不好意思,你可不可以摸一下你的腰后头有没有摸到一根管子,他说有有有,有一根管子,那是这样的了,你不要动,我们马上会有人来给你坐急救,因为你遇到了一个盗肾集团,把你的肾给偷走了,在这个城市里已经发生不止一次了,我现在讲完了,对不对。你停下来,闭上眼睛,然后拿起电话,你打电话给你熟的人,把这个故事在讲一篇,我跟你保证,你几乎讲的八九不离十。

这个故事非常好记,因为恭喜你,我现在刚刚讲的这个事过去十五年来,网络上最大的一所谓的城市传说,或者是城市谣言,这件事没有发生过,可是这个故事让人印象太鲜明,太鲜明了,每一个人听完这个故事只要听一篇,我刚刚甚至没有特别让你坐笔记,听得懂,记得住,能转述,而且有一个很明确的印象。

人類的大腦,陌生的記憶,要直接寫入長期記憶中,除了靠練習外。另外一個方法就是靠「故事」,故事能夠大規模的將新的觀念直接鎖進去,因為故事所接觸以及鎖的面積夠大。

那麼除了故事之外,還有什麼方法也可以直接鎖進去人的長期記憶之中呢?「模仿做法並直接實作出一個成果」。

這就是所謂的記憶編碼。

餐廳學徒如何直接學會做菜?當然不是去研究肉的烹調原理,熱度的傳導原理。而是模仿,操作,並且練習。

結論

所以結論是什麼呢?在我的觀點裡面,一般的工業化教育是十分低效的。因為學校往往是這樣教的:

  • 花許多時間,教給學生與他人生經歷完全不明白的單點「基礎」知識
  • 利用題海戰術把這些知識鎖到長期記憶
  • 這些長期記憶可以協助學生短時期內拿高分,以作為 KPI。
  • 然後因為這些長期記憶(也沒多長,頂多可以放三個月)長期沒有被存取,也沒有遷移應用效果,最後就蒸發掉了。
  • 人生精華的 12 - 18 歲都在搞這種反覆的大腦的無聊的存取。最後人就厭倦「學習」這個字了。
  • 因為人類對於「學習」的「理解」( a.k.a 記憶)就是「題海」、與「痛苦」

但我甚至認為這不是最可怕的事。最可怕的是接受這樣教育出來的業餘教師,往往會誤認教學就是先教「基礎知識」,但其實很多「事實型知識」,真的是不需要記憶的。接觸就能學習,不需要強迫背誦,只要接觸就行。

真正高效的教學法應該是要怎麼教呢?

  • 餵給學生能夠有效、夠多量「啟動思考」的基礎知識
  • 這句話的重點在於「啟動思考」而不是「基礎知識」
  • 甚至是要教給新手「可啟動」的「套路」,而「事實型知識」留待新手自己補完
  • 所謂「可啟動的套路」,實質上是 一個有效連結「高頻存取知識」(由教師統計出)的完整成果
  • 然後,練習練習再練習,總共練三遍。燒進長期記憶中。
  • 甚至遷移遷移再遷移,使得學習者建立可以在陌生場景中,輕易辨識一個新問題(即便以前沒有建構)的內在結構的能力。

如何保護自己的注意力

Published on:

上個月我從笑來老師那裡得到一個有趣的新觀念,人的「財富」、「時間」都不是最寶貴的。「注意力」才是最寶貴的。

一輩子在原地打轉的 Loser 的 三種 Pattern

在全棧班開學演講時,他指出:他發現一輩子在原地打轉的 loser,往往有三種相同的症狀,望大家別犯:

  1. 湊熱鬧
  2. 順大流
  3. 操別人的心

1. 湊熱鬧

什麼是湊熱鬧呢?就是路上有什麼人圍在一圈,你就湊過去看。看什麼看呢?

要,知,道。馬路上圍成一圈那能有什麼事?都是「壞事」啊!

像現在 Internet 上面,也是一堆火爆新聞,你在那裡跟人家湊熱鬧....甚至花時間評論。每天刷啊刷的,時間都沒了。

2. 順大流

順大流指的是:「今年人火什麼,你就去做什麼?」去年 O2O 紅你做 O2O,今年內容創業火紅你做內容創業。要知道,那些人做 O2O 、內容創業,能夠真做得起來,是人家有技能、有經驗、有積累啊!

真以為那麼簡單?你什麼都沒有,去送死嗎?

3. 為別人操碎了心

為別人操碎的心,就是管太多「別人正在做什麼」。自己都不關心自己了,卻一直在關心別人在幹什麼,沒事一直想「幫別人什麼」。「好心」評論,「好心」給建議。

說穿了,那根本不是真關心啊。那是害怕「別人萬一真做成了怎辦」,「千方百計地別讓人家成功」的負面心理。

「時間」無法被管理,「專注」才能被管理

說穿了。時間無法被管理,人能做到的,只是能跟時間做朋友。管好「自己有效的專注力」才是重點。一個人的「注意力」,才是最寶貴的。

為什麼這些追熱點的人,會成為 Loser 呢?我發現原因也是很簡單,因為他們把「注意力」都放在了「別人」身上。

舉個例子來說:走路看路上的美女胸部而不看路,撞到電線桿,這是不幸運嗎?

保護注意力的兩個有效方法

然而,雖然我們知道了「注意力」其實是最貴的,但真要保護注意力,要實踐起來,我卻發現做起來特別難。

因為搶奪注意力的來源是從四面八方的,坦白來說,雖然我知道「維持自己的注意力」非常重要。但是我卻沒有「保護原則」可以依循。

後來我在回台灣度假時,偶然在書店逛到一本書,這本書名字叫「引誘科學」,這本書給了我很多靈感。

引誘科學,本質上是一本非常邪惡的書,這本書專門教「如何搶奪別人的注意力」。而這本書裡面,我看到了一句絕招:「『製造稀有性』和『害怕失去』就能操控目標對象」。

所以說到底,如何保護注意力呢?其實從搶奪方的角度來看就很簡單了。

  1. 放棄搶奪稀缺資源的慾望
  2. 不害怕失去

說到底,什麼會搶掉我們的注意力?

  • 搶第一名,搶頭功,搶名聲
  • 害怕失去錢財、失去名譽、失去機會

我發現的確在絕大多數的狀況下,搶掉我的注意力的方向,無非是分兩塊:

  • 做這件事可以搶先得到「稀缺的好處」
  • 做這件事情,可以更「失去更少的錢」

但最後的下場是往往是為了省了幾千元,但是卻花了幾個小時在網路上浪費時間。甚至在這幾個小時中間,我還花了更多的錢。

所以,如果自己能夠在計算之後,能夠承擔「不去搶」以及「失去」的後果,如此一來,就可以好好保護自己的注意力。

批量製造幸運的方法

Published on:

人生中,我最常被同年齡的人,又羨慕又嫉妒的評論:「Xdite,你實在太幸運了!」,就連長年黑我的人,也不得不承認,作為一個工程師,我幸運的程度往往令人歎為觀止。

有時候,甚至我也不得納悶起來,人生越發順利,我上輩子到底是燒了幾噸香,何以見得如此幸運。

我左思右想,在紙上畫來畫去。發現我其實也沒做特別其他事,說來說去,大概就是做對幾條:

  1. 看說明書
  2. 永遠選比較代價「比較」高的那個選項
  3. 別做「省錢」的決定,也別試圖佔別人便宜

第一、養成觀看「說明書」的習慣

幸運公式第一條,就是盡量「降低不幸的機率」。

不知道從小時候何時,我養成了一個習慣,這個習慣對我未來受用無窮。凡是進入一個新領域,我「必看說明書」。

為什麼必看說明書,因為我發現,說明書往往是全天下最誠實的寶典忠告。

甚至在我長大後寫過無數過教程後發現一件事,更赫然發現一件鐵錚錚的事實:大家看似囉唆廢話的說明書,他們的存在全是因為 80% 的坑全是說明書的「反面」。

所以做什麼事,只要先看說明書,並且按照上面的忠告實行,就可以閃掉絕大多數的不幸。

第二、 選擇「更高等級」的決定

在我出社會後第二年以後,我發現一件事。

任何事物都是有最低成本的。因此老老實實的做事,反而是路最短的那一個。後來呢,我更意識到一件事,任何人以自己的眼界,往往無法辨認出未來一個機會的重要價值。

你的眼界就是你的天花板。

為了突破這個天然侷限,我下意識了養成了一個決策習慣,永遠走「社會相對代價」比較高的那個選項。

(也就是會被笑傻子的那個選項)

  1. 比如說人家抄捷徑,自己就腳踏實地的幹
  2. 別人在省錢,自己就花錢買方案
  3. 別人再花時間盜版書籍,自己就花錢快速買正版
  4. 別人覺得這個設備可以了,自己往往會去買人家推薦的攻頂款,或次攻頂款。
  5. 別人覺得這可以自己幹,我花錢請專業的人來幫我幹。

反正呢,人生就奢侈一次,至少當「傻子」一遍。

而那一點點的「代價」我就拿來「學費」。如果真不行,放棄也只是「一點」的代價。這個無意識的「習慣」為我帶來巨大的好運。也讓我一次一次突破我的上限。

這個習慣的回報是,那多了一點點的學費,往往帶來後面數十倍的回報。

第三、別做「省錢」的決定,也別試圖佔別人便宜

我認識很多人,喜歡以「自己省下多少錢」沾沾自喜。這個省下多少錢,往往以幾個手段達成:

  • 花上許多時間比價,尋找比較便宜的方案
  • 用各式手段凹人
  • 無視「出現後遺症」的機率

第一、花上許多時間尋找比較便宜的方案。這無非是浪費許多專注力,在尋找次級(a.k.a 有瑕疵)方案。既然希望自己幸運,為何手段不是拿寶貴的專注力,在尋找最好的方案呢?

第二、你凹了人,這不是沒有代價的。你凹了人,別人絕對會試圖從別的地方對你挖更大的洞補償。

第三、幸運的定義就是出現比原來預期更好的結果。不幸的定義就是出現比原來預期爛很多的結果。想幸運不就是要讓「不幸」的機率越降越低呢?

說到底,「用粗糙的方式省錢」就是幫自己挖洞。幫自己製造不幸。

總結

寫這篇文章時,我在紙上寫了十幾條公式,最終被我不斷地規劃,劃到剩三條。

到最後我發現,幸運的方法,真沒那麼難:

  • 看說明書,聽取忠告
  • 總是學著做下一等級決定
  • 把專注力用在尋找幸運,而非製造不幸

就這麼簡單而已。

遠離「不幸運」,從遠離「道德綁架」開始

Published on:

前幾天呢,我在北京遇到了點麻煩事,不過好采我的北京同事幫我解決了。聽完我的遭遇啊,北京同事直說我「人太好」了,以後要小心這種「道德綁架」的人...。

對方的行為就是典型的「道德綁架」。具體的行為,就是「他做了什麼,所以我就得做什麼,我不答應的話我就是壞人...」。

而且他還說了「越是脑子乱的人越倾向于道德绑架你,他们把你塑造成坏人的样子,然后你一动摇就中了圈套…我觉得脑子好一点的都明白点到为止的道理,所以我遇见这样的就有点害怕,他脑子好用很快就能明白为什么他不能得到他要的东西,剩下的人就怎么也想不明白,你讲道理他也不听了」。

被罵「人太好」,還有「傾向道德綁架的人就是腦子亂的人,少接觸」,簡直讓我五雷轟頂。

為什麼我人太好?

我仔細一去回想為什麼我「人好」,突然發現這幾乎是潛意識造成的。因為我過去所在的社會就是這樣要求我的...

  • 你名氣大你就得當個「好人」
  • 誰對你做了「他認為的好事」,你不照他的「邏輯」(即便是亂的即便是可笑的)回應他,你就是壞人
  • 人家自願這麼主動做什麼,應該是好的,我不應該覺得別人是壞人,否則我就是壞人

我一直被強迫要被當「好人」,否則一切都是我的錯,別人什麼話都能講,就我不能說話。而且雖然根本不合邏輯,但是社會上哪管你這些。所以逼到最後,我的解決手段甚至是只好跟人都保持一定的距離。

北京同事一這麼罵我,我突然醒了:

「傾向道德綁架的人就是腦子亂的人,少接觸」

我還沒真想過這件事。

仔細上網一查「道德綁架」,定義裡面還真有這麼一條:

“道德绑架”之所以发生,除去人的精神结构不谈,根源就是道德判断逻辑的混乱。

而後我把這則故事一放上網路,瞬間得到幾百個讚。

然而我在這則故事下,看到更讓我醒過來的留言,網友只寫一個字:「parents?」

腦子亂的父母才會道德綁架

是啊!我突然明白了為什麼「道德綁架」流竄在我們的社會,而不被制止了啊?

因為最道德綁架的人就是大多數的中華父母啊!

  • 我養了你。所以你得照我的話做。
  • 我養了你。無論我再怎麼不堪,你就是欠我。
  • 我養了你。你就得聽我的話選我希望你做的職業。其他你喜歡的職業,對我來說都是垃圾。
  • 我養了你。你的興趣只能是我認可的興趣。

多數人窮盡一生,最道德綁架自己的是自己的父母。然而,這些道德綁架的意見,是好的意見嗎?

我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會同意,這些道德綁架根本是垃圾意見!而你絕對跟他們講不清對吧。為什麼講不清?上面我同事已經說了...

當一個人最大的道德綁架者是父母時,其實對於日常那些小道德綁匪,有時候你根本察覺不了對吧,根本是小 case 了。

然而這些無數的垃圾義務,卻一直侵佔著每個人的黃金歲月與資源。

更可怕的是這種「道德綁架」的態度,是從兒童期就被灌輸的啊,難怪一堆人腦子亂...

相處舒服且人生幸運的人的父母,幾乎不道德綁架或者遠離道德綁架

然而我們再回頭看那些社會上的,相處舒服且人生幸運的人,無一不是有個同樣的特徵

  • 父母明理
  • 尊重每個人是不同的個體
  • 要子女養成對自己決定負責任

說穿了就是,對自己的人生、決定負責任,不賴別人。而這些人也有個共同特徵,腦袋清楚,邏輯清晰。

所以這些人不會道德綁架別人,也不讓人道德綁架自己。

許多亂象,源於「道德綁架」

我又想起社會上許多令人的亂象:

  • 男子苦苦單方面對一個女生好,然後等待有一天這個女生會喜歡回去,卻有天發現這女的跟人交往,把女的給殺了...
  • 醫生不願意收治某些覺得某些有難纏病症也有難纏態度的病人,但是病人都說:「我都怎麼怎麼樣了,你就怎麼怎麼樣..,不收就是沒有醫德」勉強收了,預後不好,被病人上門來亂...
  • 某些員工老是努力在不是公司努力的目標上,卻期待老闆「主動賞識」,否則就是剝削。然後一直困在「抱怨公司的輪迴」...
  • 某些被現代科技入侵快要被淘汰的行業,一直覺得政府應該要幫忙,不幫忙就癱瘓......

其實全都是源於同樣一類的根源:「腦子不清的道德綁架」。

遠離「不幸運」,從遠離「道德綁架」開始

我這赫然一回頭。突然間發現我非常年輕時的一些不幸運,和一直以來跟我抱怨自己不幸運的朋友。主要的問題,真都不在「運氣好壞」上。

而是在是否「被人道德綁架」或「道德綁架別人」上。而道德綁架德根源又源於

  • 腦子亂
  • 不願意對自己的決定負責
  • 不願意尊重別人的決定

要幸運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的難,什麼時候能夠「清楚的識別」與「斷然逃離」,幸運就從什麼時候開始。

「自學」與「自教」

Published on:

有個很有趣的現象,當你上網 google 一下有關於美國關於「自學技巧」的主題時,一定會發現一件事。就是有關於「自學」這個字,他們用的是 "self-teach",而非 "self-learn"。

是「self-teach」而不是「self-learn」,這件事很有趣對吧?

所謂「學習」技巧,其實是「自教」技巧

美國人其實形容得很精確,所謂學習這件事,一定是「自教」的。更坦白的說,我認為世界上沒有人可以「教會」別人一項技能。

更精確地來說,一般人只能「示範」自己怎麼做,然後讓別人「自己教會自己」。

而越好以及越有名的老師,其實能力勝在如何將一門技術,把「腦波對接門檻」修正到「常人能夠感應」。然後對方「以自己的已知教會自己」。

不信的話,你看市面上你身邊暗自鄙棄的一堆學習失敗的例子,你是不是這樣形容他們的:

  • 被動
  • 等著別人幫自己解答
  • 依賴
  • 不用大腦

是不是?

因為如果你都不想「教」自己,是根本不可能學得起來的。因為你打從心底就覺得「那是別人的責任」....。

「學霸」其實是精通「自教方式」

「學習」( 精確地來說是「自教」)是這樣一回事,用你自己獨特的方法,拆解出精髓,教會自己。

所以看看這社會上的「學霸」都是這樣一種類型的,很了解一門領悟,然後迅速學會第二門、第三門、第四門。他們簡直強到無法無天,下課你都想揍他了....

活在自己的世界,有可能難以學會「自教」進入新領域

但是看到這裡你也別氣餒,還有一種學習失敗的例子是被這樣形容的:

  • 活在自己的世界...

這種人連給一般正常人都不可能出錯的 Step by Step 指南,他都可能瘋狂出錯。你跟他說別跳教程,他還堅持他沒有跳教程。或者是他堅持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學。然後你只能在旁邊嘆息....

是有這種人。不過這種人也有例外。

他「不一定」是「廢人」。

甚至他有可能是某個領域超群的「達人」。就因為他之前的方法太有效了,他不願意放下自己「過往教自己的方式」,所以他根本在新的領域練不起來。

有可能你只是「之前太成功了而已」...

所謂「自教」技巧,其實是「模仿」技巧

再講個給你開腦洞的。我講幾個例子,你聽聽:

  • 古人云:「學習常保赤子之心」
  • 小孩子「學習能力」特別強
  •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 小孩子「模仿能力」特別強

我接著要講的事是:「自教」技巧,說穿了就是「模仿」技巧。

神童其實是極罕見的,又或者根本不存在神童...

相信你應該見過很多「神童」,或者爸媽小時候說你小時候也是個「神童」,只是長大不知道為什麼變歪了...

但事實上「神童」哪有那麼多呢?絕大多數的 case 是小朋友模仿能力特別強,素質適合的就 100% clone 老師 了。

但這些小朋友,你要他講「學習理論」他還講不出來呢?

我爸曾經說過我小時候是個英文天才,我也依稀記得我小時候曾經一度英文說的之流利,還得過英文演講比賽獎牌。但知道我中學時最差的是哪一科嗎?就是英文.....

那時候我還一度回去翻我七歲時的英文課本,哇操,超多字我都不懂的,竟然還可以流利並且演講...。真是見鬼了。現在想想,哪有什麼神奇的呢?就是小時候模仿能力特強,肌肉記憶能力特強而已。

成人好的「自教方式」是這樣的:

  • 完全模仿老師做的
  • 然後你試圖去修改,然後吃屎了
  • 再去了解為什麼
  • 你了解了運作原理後,整理出來
  • 示範給其他人,聽取回饋

當然你可以不認可我講這是「好的自教模式」。

但我講講你可能會認同的「沒有效率的自教模式」,通常是你唾棄的「學習效率極低的新手」:

  • 看很多理論,但是不急著動手做
  • 買很多新手都看不懂的大師書籍,堅持按照自己的步調學
  • 還沒學會爬就急著飛
  • 老是問一些以他智商根本無法理解的問題,講解了他還聽不懂,簡直浪費我的時間
  • 連問題都無法清楚表達
  • 走很多彎路

是吧。你討厭這樣的人,對吧。那當你不用「好的自教模式」學習,是怎麼樣學的呢?

是吧。被雷打中了對吧。我就不糗你了。

好的技術公司,其實是充滿了「大量的好的例子」可以「模仿」

為什麼人人在挑工作時,都喜歡去某領域是大牛,或公司裡面有大牛的公司呢?傳說中朋友只要進這樣的公司,功力就會三級跳呢?

沒為什麼,就是因為這個公司累積了大量的例子,或充滿練習大量例子的機會。甚至是你就可以直接拿到大牛寫的程式或示範的成果,照著改,按照他們做事的思維,少走非常多彎路。

但遺憾的是一些「被動的」「學習型人格」者。認為「學」(所謂的坐在教室學)才是真正的學習方式,

認為這些公司一定是有很好的「人才培訓機制」,然後進去後才大失所望,發現「上班都是在工作,沒有學習時間」,失去進來這間公司「學習」的目的後,愛做不做的,最後被開了...。

有趣的是,聽聽這些被開除的人的上司的評語說些什麼:「這些人給他們學習的機會,都糟蹋了,不知道在幹什麼」。

總結

所以我總結這一篇真正想要講的東西吧。

很多人一直在吵:

  • 是否學一個東西該不該自學?
  • 學程式該不該自學?
  • 你該不該付費去學習?
  • 學東西怎麼樣才是有效率的方式?

其實 「自學」與「付費學習」對於「樂於自教」的人,根本上就不衝突。

所謂「付費學習」,說出了就是在買三件事

  • 模仿的「機會」
  • 模仿 example
  • 老師為了要能夠「降低你自教門檻」所做的心力。

而人人都應該做的是,養成「有效的自教能力」。而非沈迷於「學習」。

如何具體的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

Published on:

今天就來談談「如何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這件事。想想我自己還是蠻有有資格來寫這個主題的,主要是一直以來,我應該還算被別人或自己認為是「還算蠻能夠寫的人」。

這是社會上常常聽到別人對我的,兩個不同的評價:

  • Xdite 這麼能寫文章,看不出他是程式設計師。
  • Xdite 哪有那麼神,他還不就是只是比較會寫文章而已。

好吧,即便是「酸」,大家也承認了我「就是比較會寫」。今天我就來談談這個被大家講到爛的主題:「如何具體的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

不過在繼續進行下去之前,在這裏我先給大家講幾個概念:

  • 到底「寫作能力」的本質是什麼?

1. 「寫作能力」 等於 「思考能力」

每當提到如何具體提升寫作能力,身邊比較能寫的人總會這麼說:「你每天寫,就能夠提升寫作能力了」。不過這個建議總被聽眾覺得是「狗屁建議」。

  • 廢話,我當然知道「每天寫,就能提升寫作能力了」。
  • 問題是,我每次打開螢幕,就是沒靈感,一篇空白啊。
  • 每次要寫一篇文章,都要花上三四小時,太花時間了,所以我放棄。

在我的看法當中,那是因為很多人往往忽略了一件簡單的事實,那就是 :

「寫作能力」 等於 「思考能力」。

「文章」說穿了就是「思考」的產物,你得把事情「本質」想透了,寫起文章來才暢快。

我認為「靈感」的本質不是什麼「靈光一現」的東西。

靈感的本質是自己的大腦長期以來一直在背景潛伏嘗試「計算歸納出一套演算法」。

什麼時候大腦演算完了,你不知道。有時候甚至大腦是算不出結果的,非得去參加一個活動什麼的,又加進了一大堆輔助資料推個一把,然後「靈感」就此誕生。

所以要能夠寫出一篇文章,關鍵是先得把「一件事情」想透。

正常人寫一篇文章寫三個小時,四個小時,是很正常的。因為「沒想清楚」,「根本就寫不出來」。那三四個小時,其實很多時間你是花在「想」對吧。

很多人看我寫文章很快好像根本不用想,說穿了根本的關鍵因素很簡單:我平常就在想很多事情,而且早就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看法。都已經先想完了,或已經想了 70%。所以最後只需需要「輸出」,當然很快,「輸出」的這件事只需要打字能力啊。

我還曾經幹過「寫文章直播」這件事,證明一下我寫文章速度快到可怕,絕對不是「複製貼上別人觀點所以寫得快....」

又或甚至我其實只是想通一件事情的 70%,剩下那個想不到的 30%,是靠「寫作」逼迫自己不斷的去強化思考,或者是聽取讀者的反饋補足的。

2. 提升「輸出能力」得先提高「輸入能力」,輸入能力等於「閱讀能力」

另外一個常見到的提升「寫作能力」的論點是,你得提高「輸入」。而「輸入」最常被建議的手段是「讀書」。(當然 2016 的現在還有一些 VLog 阿,網路讀書會幫你先作摘要啊...)

但寫作這件事情是很現實的,讀古文書多,寫字就容易引經據典,有個古典味。讀科學書多,寫字就比較大白話,簡單清楚。不過但這者有個共通點,:讀的書越多,給大腦運算的「資料」越多,那麼算出來的資訊越純,運算效率越高。

但「多讀書」這個建議,還是被聽眾覺得是「狗屁建議」。廢話,我當然知道「要提高閱讀能力,就能提升寫作能力了」。

  • 問題是,我對市面上一般的書都沒有興趣。
  • 別人推薦給我的好書,字太多了,幾眼我就看不下去。聽說 Xdite 你閱讀能力很高,能不能傳授幾招。

這個嘛,其實在我的觀察當中。我認為其實「閱讀能力」說穿了,是對世界的「好奇心」與「責任心」。

3. 閱讀能力 = 「想解決周遭問題的慾望」

「閱讀能力」不是靠「逼自己多讀書」就可以練起來的。我對「讀書」/「吸收資訊」這件事情的看法是這樣的:

  • 書無不無聊,看不看得下去,取決在於你對這個書的主題感不感興趣
  • 一本書可以看五遍,每次都有不同的收穫。書其實就躺在那裡沒有變,變的是閱讀者的心態。
  • 對一本書有沒有「興趣」,就在於你對這個「主題」有沒有「好奇」,有沒有「想要解決問題的衝動」
  • 非常現實的,大家會去「買」一本書,通常是因為是「現在有問題需要解決」
  • 你不會想買,也通常是因為「現在沒有問題需要解決」

而速讀能力沒有什麼神秘之處,速讀就是跳讀。為什麼能夠跳讀,是因為大腦以及眼睛能夠篩掉「你不想要的資訊」,「自動定位出你想要知道的資訊」。

(連續的聲音、影像無法跳過,而連續的文字是可以被跳過的)

速讀補習班能夠教你速讀技巧,但真正練成還是取決你「想解決周遭問題的慾望」的衝動有多大。

4. 「想解決周遭問題的慾望」 = 「對周遭問題的責任心」

這個問題再探討下去,還可以進階的挖掘出更深層的一點:「想解決周遭問題的慾望」 = 「責任心」。

「會那麼想要解決周遭問題的人,不就是神經病嗎?誰會那麼負責任,想要到處解決「周遭的問題」。」

是啊。

這種人就是「負責任」的神經病。

唯有一個人當覺得這個問題是「自己的責任」時,才會有動機去尋求答案來解決。甚至有動機在找尋答案之後,把答案想好後,總結公諸於世「寫成文章」

當一個人不認為某個議題「是自己的責任」,會到處神經病的去找答案,看書嗎?大腦的記憶體沒有那麼多的。滿了也會自動釋放不需要的東西。

對自己所在的環境,有多麽關心以及負責任,完全能夠顯示在自己的輸出成果上。你應該常聽到很多神人都會這麼說:

「沒什麼了不起的,我只是覺得我有義務去了解這件事情,去解決這件事情。常常去總結自己的工作成果,然後分享給別人。分享給別人我又得到更多的反饋,然後就進步了,就這麼簡單而已」

這不是謙虛或邪惡藏招,事實本質就是如此而已。

總結

所以我在這裡給大家總結一下呢,其實「寫作能力」被很多人神化了,總覺得是一個高大上的能力了。其實粗俗的說呢,你知道吃東西過後總是要拉的嘛。所以讀多了,總得拉的嘛。

所以對讀書多的人,「大便」能力高,這那有什麼稀奇的嘛。大便就大便,哪有什麼好講的,要拉得多,就是吃得多就可以了。大便技巧頂多可以讓你的大便變得好看一點,變不了輸出的速度與質量。

那要怎麼吃得多呢?一定是得「肚子餓」才吃得多嘛。想辦法讓你的腦子餓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