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你的無效學習方式

Published on:

最近我看到一篇由老僑寫的舊文「失敗,因為你其實太過傲慢」,很受震動。

這篇文章的大意是,老僑注意到社會上有一種人,老是會不停的重複失敗。這樣的人的共通模式是:

  • 便宜行事
  • 不重視細節
  • 做事草率
  • 缺乏規劃

以前日本有一檔黃金節目,叫做「搶救貧窮大作戰」,邀請厲害的達人去救一些瀕臨倒閉的店。而這些瀕臨倒閉的店,很多期節目看下來,你會發現絕大多數會失敗,這些店會失敗是有原因的。

這些店,最糟糕的根本問題是店主人「極度傲慢且缺乏反省能力。」明明需要達人指點,卻根本不願意從思維去做改變。達人給的指導與技術,他們都只打做個皮毛,要不是覺得麻煩不想做,要馬就是認為這些複雜的流程可以靠自己的想像簡化。雖然短暫時間他們可以得到提升(因為達人指點,短期能力的確有提升,或者是名氣有提升),業績會成長。

但時間只要稍微拉長一點點,就打回原形,什麼也都沒改變。

「傲慢」是失敗的根源

看到這裡,也不要急著笑這些爛店。因為

  • 這些店是極端的例子
  • 而且放在電視公播
  • 我們這些觀眾是無關第三者

所以我們覺得這些店主人很可悲又傲慢。

明明就只要照達人的建議按部就班的做,你會看到他們就是想偷懶。要煮出好吃的麵麵明明就要五個步驟,他們就是覺得自己「比較聰明」,三步就可以達成,然後就把事情搞砸了。

明明五個步驟就是達人長達幾十年領悟總結的的黃金步驟。可是你就是可以從這些節目裡面看到重複的 pattern。那些糟透的店,就算在絕境裡面了,他還是想要偷料。(一直重複一直重複一直重複)

只有極度少數認為自己「已經沒有退路」的人,才會認真每步都認真學,成功救回自己事業。

沒有「學不成」的學生,只有「傲慢」的學生

這篇文章讓我感觸非常大。先不說我其實也在做程式教學,看過幾百個學成以及學不成的 case。我其實隱隱約約也發現學生群內也出現類似的規律。每次往往我幾乎只要問對方關鍵的問題,你有沒有做「某樣作業」?就可以知道對方是什麼樣的問題。

但先不說別人。我先說看完這篇文章,然後歸納出來自己的學習狀況吧,之前在我一篇「領悟『學習的黃金通道』」的文章提過,我觀察到我幾個讓我真正學會一門技術的幾個 pattern:

  1. 付大錢去上的課程肯定學得會。
  2. 練習夠多的主題,肯定學得會。
  3. 夠多例子可以模仿的主題,肯定學得會。
  4. 有成就感的主題,肯定學得會。

看完這篇我更總結出另外一個真正的結論:

** 「去掉傲慢的學習態度肯定學得會」**

在沒看到「失敗,因為你其實太過傲慢」這篇文章之前,我原先的想法,是發現付大錢去上的課程肯定是學得會的。畢竟我在技術上、語文學習能力上,能夠讓我有大幅增長程度的經驗都是這樣來的。但坦白說,這一路走來我也不是沒有失敗的例子,付了大錢與時間去學習,卻沒有顯著成長。

現在回想起來,我發現真正的變因就是「我是否學習時帶著傲慢態度」。

所謂『傲慢』是指:

  • 我是否不做老師課前指定的作業
  • 我是否最後一刻才做老師指定的作業。平常愛做不做。跳著做。老師給兩個禮拜時間寫,我只花兩小時寫。
  • 我是否在學習當中一直想要抄捷徑,省略老師提到的重要步驟
  • 我是否聽從老師指示,把我的 schedule 排空,專心學習
  • 我是否懷疑老師能力,不照教材實作,而是繞彎路去看一堆亂七八糟的補充教材,把自己的腦袋搞得更混亂
  • 我是否回家不重複練習,懶得做出自己的試作品,「反正我未來一定有時間」
  • 我是否只問老師一大堆「假設性問題」而不實際動手下去做,「反正我只要知道解答,心裡得到安慰就可以了」

更重要的是,我認為這後面有一股一種要不得的傲慢心態:「我不是沒有能力,我是只差那麼一點,我只是天生不幸運而已」。

我仔細回想我這一輩子學會的技能,精進的主題,失敗的例子,曾經失敗然後成功的例子。

  • 我因為被 Windows 搞煩了半年,絕望了後去買 Mac 然後學成 Rails
  • 我看了無數的英文教材自學,最後絕望了,付了大錢去上英文口音教練班
  • 我看了無數的技術教材自學,最後絕望了,付了大錢去外國 Conf 跟神人學習
  • 我覺得這輩子我不可能練會鋼琴,最後絕望了,上網下載學習鋼琴軟體自學

我發現我無數學成與失敗的例子,完全取決我「是否因為絕望,而放下我的傲慢」,而專心聽從我的教練指示,走上最好的學習模式,建立最好的學習習慣。

「抄捷徑」不是無效的學習方式,「傲慢」才是無效的學習方式

我在社會上常常聽到一些批評,就是「花錢去跟名師」學習,是一種無效的學習方式。這些人的論點,在於社會上沒有捷徑,名師是假的,花錢學習是一種「傲慢」的學習方式,絕對學不會。

我常覺得這個論點匪夷所思,因為這個世界真的有名師,真的有厲害的公司。師承某某老師,師承某某團隊,是真的 mean something,這些人往往可以出手就是一些最正宗的手法,最有效的實務操作。社會上無法否認這一點。

但是為什麼「花錢去跟名師」學習「捷徑」,往往會有兩種極端的結果?(大成與大敗)

我想背後其實也有兩種心態:

  • 絕望
  • 傲慢

放下你的無效學習方式。這世界有捷徑可以走,但是從來不屬於「傲慢」的人。

領悟「學習的黃金通道」

Published on:

我是怎麼想通黃金通道這件事的。要真的講起來是一個很長的旅程。本來要真說,我也不算上是一個學什麼,就可以馬上學習出效果的人。比如說某些程式語言,或某些才藝,怎麼想學就是學不會。

所以長久以來,我一直在思索一件事情,如何想學什麼,一下子就能學得七七八八。

想是這樣想,問題是做不到。因為這個背後的問題在,在於我不知道控制變因是什麼,何況如何設計實驗。所以這個問題,就一直擺在我心中 10 年。從大概 2006 年剛出社會就在思索了。

這 10 年間,我觀察到幾個 pattern:

1. 付大錢去上的課程肯定學得會。

我發現我願意付大錢(就是會肉痛)的事,幾乎學得會的機率高達 80%。

幾個關鍵

  • 能收貴的老師,教學技巧 或 教材 肯定是好的
  • 我願意認真對待這門課
  • 認真願意對待這門課下,老師叫我怎麼練,我就怎麼練,不會想要走岔路或亂調進度。
  • 下課必定練習,總結,實作

2. 練習夠多的主題,肯定學得會。

我在學習 Ruby on Rails 的初期,很多知識肯定是不熟的。但是我逼自己起碼要能用到熟練。特別是在新人期,老人是很不願意寫 CRUD 的,這工作就我做,所以一直重複寫這些後台程式碼,讓我寫東西幾乎寫到不加思索。

而且在寫作過中,突然知道原理。

後來我發現我的徒弟們與學生們,也具備同樣的現象。

而後來我在一門學習英文口音的課,老師會三十幾種多國語言,發現他的方式也是類似的。大量講,由大量講去習得法則。這是「肌肉的記憶」的由來。後來幾個醫師也佐證科學上有這樣的說法。

3. 夠多例子可以模仿的主題,肯定學得會。

這裡我做了很多的 A/B Testing。我試著去學程式,學我完全「不是興趣」的東西。

  • 從一個例子走到透,模仿做東西,模仿改東西 成功率高達 80%
  • 熟讀 RuleBook 然後自己做東西 成功率高達.....好吧是 0
  • 同時亂讀一堆書,試著要硬湊一個自己想要的東西...機率是 15%

這件事讓我非常震撼。

我更發現一件事情。要學會,一定得跟同一套教材走。因為你起碼得用「已知解釋已知」。試著用「未知解釋未知」。鐵定腦袋扭到完蛋。

4. 有成就感的主題,肯定學得會。

還有一個問題,一直放在我的心裡很久:「能夠『學會』一門技術是否與天賦與熱情有關」?

在我以前的想法看來,我肯定覺得是與天賦、熱情有關的。

但後來我越來越體會到,好像不能這樣看。更精確地說法是,我開始認知到天賦不是單「一個東西」,而是「一組東西」。比如說要變成程式開發高手(「變好」),可能要「坐得住,邏輯通,懂得表達自己」。

不能「坐得住,邏輯通,懂得表達自己」,一樣可以「學會」程式開發。但是就是無法登峰造極。

但是「學會」的門檻,與「天賦」無關。

是跟這篇文章以上內我談的法則有關。

舉個例子來說好了,「電玩」。不是每個人都懂一款新遊戲的玩法,對吧。但是很多熱門的電玩,都是從引導模仿(onboarding),練習,有成就感,然後讓人沈迷進去的。

這些想法與結論一直放在我心裡面,有些有發表,有些沒發表。

最近我在學習鋼琴。我一直很疑惑鋼琴要怎麼學成,感覺這是一個巨難的主題。所以我開始拆解 Simply Piano 怎麼做。因為這鬼玩意竟然讓我 3 天內學會了雙手彈和弦 ...

原理竟然一模一樣。

  • step by step follow
  • 模仿
  • 重複練習
  • 成就感

這就是「學習的黃金通道」一文的由來。

學鋼琴對設計教材的啟示

Published on:

上個禮拜端午節偶然之中在 App Store 找電動打,意外看到一個學鋼琴的 App Simply Piano 似乎很有趣 。

因為閒著沒事就玩了幾個關卡,結果意外著迷。坦白說,我真是從來沒有想過要學鋼琴。

  1. 我音感不是很好
  2. 以前想學,但都只能學兒歌。覺得很無聊,然後單手彈了個五音,這就是極限了。
  3. 不可能有時間找鋼琴老師學。

所以對我來說,這個 App 本來對我來說就是「電動」而已。結果我對這個電動上癮了。現在基本上每個晚上會花兩個小時「破兩關」。

目前的進度就是可以無礙的左右手合彈 C 和弦, D 大調, G 和弦。坦白來說這是我從來沒有想過的事。

我認為這個學習過程是一個很有趣的事,所以想寫文章記下來。因為這是我變成成人以後,生平第一遭,去學一個「不是解決問題」用的技能。

(坦白來說,應該也不是去學,只是無聊打電動,然後不小心沈迷)

我觀察這個遊戲設計有幾點非常有趣,如何把我拐到這個境界的:

  1. 關卡制。我一向對破關卡有強迫症。沒破當下這一關我會很不爽。

  2. 馬上帶來的成就感。每一關的機制很小。

會教一個 minimal action knowledge,然後藉由用這個技能破關。

minimal action knowledge 如:

  • 右手單音
  • 右手三音
  • 右手五音
  • 左手單音
  • 左手三音
  • 左手五音
  • 視譜技巧
  • 雙手聯彈
  • 和弦
  • 雙手和弦
  1. 長期的成就感。每一個大關的大魔王是一首很好聽的流行歌。我彈了冰與火之歌,Sugar,Baby,70-80 年代樂團金曲。彈完之後讓我有感到天才的感覺。

  2. 肌肉記憶。

每當教了一個小技巧之後,就會有一個 10 小題的練習關卡,讓你一路彈下去,把剛剛教的技巧練至少 5 遍以上。突然間你的手就自然會彈了。

我每一次都被這件事震驚到。因為是手指自然有辦法彈和絃,和快速八音。以前根本做夢都沒有想過這件事......

這個經驗真是讓我對做教材有很大的突破性啟示。

學習的「黃金通道」

Published on:

我最近一直在讀 onboarding、「習慣」與「學習」的理論,重複思考。

我發現一件很有趣的事。就是其實一個東西學不學的起來,通常跟有沒有找出一條黃金通道有正相關。

這條黃金通道就是

  • 早期要有很多 small wins
  • 這個 small wins 頻率要夠多,讓你有小型 practices 的意願

一旦形成了 small wins 與 practices 的這個循環。那麼你對這件事就會有「自學能力」。

比如說英文最容易學習的方式,其實不是上多厲害的英文補習班。而是去語文學校,學怎麼樣講日常生活用語。然後你就能用那些話,去點東西吃,去買東西,過日常生活。these are small wins。你學的東西真的有用。

比如說學 javascript,誰會先學理論?(你如果說要新手先學會理論再用 js,大概人人都會覺得你是神經病)一定是先上 jQuery 的 example 網站,複製貼上程式碼到自己的網站上,去修改到能動。

而這就是傳統教育搞砸的地方。

傳統教育沒有 small wins。只有永無止盡的理論,實作課也被取消。若你最終學得會,那也只是短期記憶。

別誤會,一開始讀理論,會給你很大的安心感,那也只是安心,你這一個禮拜可以很安心自己有讀理論,懂了,但三個禮拜後一定會忘掉。

那也不表示擁有很多實作經驗後,不應該回去讀理論。理論就像是鋼筋一樣,很重要,但沒有磚塊、沒有水泥,只有鋼筋是蓋不成房子的。

人有一個很有趣的行為,就是當被傳統教育荼毒久了後,之後長大學東西,發現自己學不會,其實不會換條路走,改善自己 small wins 的觸發方式,而是會掉回去學理論的道路,只要掉回去,然後最後就一路 gg 了。

台灣特有的「原料思維」

Published on:

其實我最近想了想。好像台灣其實從來沒有變成「進步國家」過。一直以來,從二戰之後,就是「各國的殖民地」。

是的。我們變有錢了。

但這個有錢是產業社會轉變的「紅利」。但是我們的產業別一直沒有改變,各行各樣都還是維持著「只賺 Easy Money」的模式。科技代工是這樣、文創產業是這樣、旅遊產業是這樣。不是只做代工貼牌,就是要求政府開放前往去落後國家「倒貨」,要不然就是開放「大陸」人倒貨(人)進來觀光消費。

最近李應元關掉太魯閣採泥權讓我有感。

原來我們一直做的是,就是拿這塊土地寶貴的資源「去換廉價的東西」。就算是高科技代工,不用「寶貴的人腦」,而只是去燒「時間」與「勞力」。

一般的「國家」有錢了,其實都是把賺回來的錢,拿去投資下一個不用燒人力,只要燒腦力基礎產業。擺脫這種「飲鴆止渴」,廉價的換錢方式。例如南韓的電玩、演藝事業。

更甚至我們東亞周遭的其他國家,興起都是這樣做的。

只有台灣到了 2016 年,還是保持著這樣的心態。明明人就已經很少,國土就已經很小。卻認為「燒」是無所謂的。
太可怕了。

所以這樣一來所有事情就很清楚了。這個島上交易的模式,一直以來都是以「原料交易」本位在想事情。

交易的想法也是「我是去買原料」,而不是我買「成品」。比如說滷肉飯,就會只想著肉多少錢。修機車就會想著「零件多少錢」。而不會去思考「價值」。

你面前買的這一個成品上,是附著了多少「額外加工」。要做一個成品出來之前,投資的「成本」。既然是「原料」本位。那麼消費者在下購買決策的時候,也只會考慮「原料價格」。

而不會在意「時間成本」。因為「時間」對於這個島的人來說,超便宜。

(時間對於全世界來說,都是超貴的東西)

如何系統化的精進自己

Published on:

5/26 簽書會,現場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問答。

「宅魯蛇如何透過怎樣的心法、技法、手法,得到令人稱羨的能力」

每天只要比昨天進步

這一題我的回答是:

很多人在「進步」這個議題上,設定方向與實踐的方針通常會不小心難度會搞得太高。

這是什麼意思呢?

很多人想要快速進步,就會去請教大師怎麼做,或者是看大師寫的書怎麼做。問題是,大師的回答未必對你有用。這分成兩個狀況:一個是大師已經忘記他當時當新手的場景了(所以他的回答只是「假設」。一個是你的程度直接用他建議的厲害的招數會直接仆街。

其實,我建議你只要想著一件事。我每天只要進步「一點」,比昨天更好就好了,去找能幫助你「一點」的資訊就好,不要把目標放太遠。大家應該有聽過 1.01 ** 365 = 37.8 的理論。你只要每天都能進步一點,一年下來就很可觀了。

重複練習

再來是「重複」

學到新東西之後,大家會很開心。特別是上完大師的課,或者是看著書自己做之後,會有很大的成就感。因為你達到了自己沒有想像到的境界。

這時候你就會覺得自己很神,甚至大師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其實這是很危險的心態。因為其實你這階段的成果,說穿了根本不是你的,那是大師的。他只是借你一個禮拜超能力而已。

如果你學了一次之後就放著,三個月沒再做這件事,我保證這個能力會直接消失。

唯一能留下這個超能力的做法就是「重複」「練習」。再繼續練習這件事。每次的目標就是,比上次速度快一倍熟練一倍。

別小看這個動作。

你練習的第一次第二次還是會覺得大師沒什麼,我只是「輸他一點而已」。練到第三次第四次,可能你才會發現這個領域博大精深「你才只是剛入門」。

總結

我的訣竅沒有很複雜,就是學一門技能,喜歡他就是以後練到「不加思索」能「重複」做到這件事而已。

練到最後,自己才會發現一件事。這個世界不是在比誰天份,而是比誰熟練。

速度是熟練、創意也是熟練、神乎其技也是熟練。

租「隊友」的發案經驗

Published on:

大致上寫一下最近外包給美國 firm 的幾個重點。(就先不說在做什麼東西了....)

學到很多做事方法。其實很多方法以前就知道。但沒想到對方真的可以做到「理想」的境界。

  1. 漂亮的合約。以小時計費,但帳單用週計算。先用信用卡,付兩週訂金。接著用信用卡每週刷帳單。沒繳上一期就停工。
  2. 對方一週只工作四天,第五天是他們自己的。
  3. 先談 User Story,每天照 User Story 進行(可以排優先權)。
  4. 每天 run daily standup,跟客戶確認今天他們要做什麼。(所以,我是真的被逼每天開 standup ....)
  5. 每週開一次半小時的 retrospective meeting。檢討上一週 blocker,覺得他們做太慢,也可以抱怨。
  6. 認真的 code review。pull request 上面滿滿他們同儕的回饋,客戶也可以寫。技術客戶可以直接在上面講他偏好的 code convention 與希望設計架構。

技術客戶要每天去 github 按讚表示驗收。
純 product owner 要每天去 staging 看成果,然後在 trello 上驗收。

  1. 每一條 User Story 都 BDD 與 TDD。code : test 是 1: 2.3。( 還做 BDD 真是讓我很驚訝)

我覺得這種架構最大的特點就是,讓客戶尊重外包公司。

以前我也 run 外包公司,每兩、三天能讓客戶在 redmine ticket 上驗收幾條 user story 並簽名表示合格,每週大概出一次報告,我們這週做了哪些東西。這樣雙方已經算很勤勞了。

同業聽到的,多的是客戶不想參與開發過程,也不願意聽細節解說,RD 不想給對方看現在進度。結果幾個禮拜做下去,最後雙方做到翻臉的多的是。應該說,我隱約覺得業界大概極高比例都有這種情形....

他們這樣工作流程這樣設計的中心哲學是:

  1. 客戶是租這個團隊「組 team」。大家都要對 final product 要有「共同責任感」。
  2. 接案公司負責提供高級人才,盡力 deliver,賣的是「時間」,不是「product」
  3. 利用強制性的 daily standup,逼「業主」本身要負責任。而不是把東西丟了都不給方向也不給 feedback,最後再來怪東西做錯。然後做錯的責任又在「接案方」上,怎麼說都不合理。
  4. 利用 daily standup 去確認做的東西,developer 有沒有理解錯誤。
  5. retrospective meeting 可以去檢討流程,溝通模式。
  6. 計價是小時,帳單是每週。大家不合意的話,下週就直接解約停工了...解約沒有違約金。但是遲交錢有罰款。
  7. 業主不負責任的話,反正是按照時間再算,不負責任的後果就是帳單金額一直疊上去。

不過,這樣也可以保證業主亂許願的自由。反正個人許願個人擔。

學生越累、效果越好

Published on:

我們上週六時舉辦了一個亞洲的 Rails 技術年會。邀請國內外最厲害的優秀開發者來給我們 Talk。其中印象最深的是這位 Adam Cuppy。

他是我在 2014 年認識的講者。當年在美國 RailsConf 當屆榮獲最優秀工作坊主持者。他可以把超級硬的主題 Rspec Patterns,讓大家吸收得津津有味。( 我立刻就變成了他的粉絲)

=========

於是這屆我們也邀請他來參加台灣的這個年會,並且給了兩個 Talk 。

第一個當然是很硬的 RSpec Patterns。第二則是我等下要提到的這個 Talk: 「如果莎士比亞來寫 Ruby」。

其實這當中他只要談一件事,就是好的程式與文章一樣,必須要有韻律與節奏,而且能夠自己說明自己。而他這個 Talk 也示範了,開發者在開發中,如何找到這件事。

=========

他用了兩段互動作為示範:

  • 一個莎士比亞短劇(找觀眾四個上來演),說明莎士比亞當中的寫作韻律。

  • 一個是傳球遊戲(找觀眾 10 人上來玩)。說明開發者如何找到協作中的韻律。

非常有趣,讓全場觀眾印象深刻與哄堂大笑。

我妹妹也立刻成為 Adam Cuppy 的粉絲。(跟我一樣....)

==================

這讓我真的立刻想到講私塾中講的重點:「學生越累,效果越好」。

後來我們才知道為何 Adam Cuppy 這麼會控場。他做演講開發者之前是舞台劇演員。真是太酷了!

( 台灣的影片一個月後才會出,這是去年同個主題的現場影片。但不得不說台灣版比這場還好笑非常多)

分享給大家!

控投影片「時間」與「流程」的好招

Published on:

我最近找到一個新招快速控投影片時間與流程。

就是對投影片寫逐字稿。

以前我覺得對投影片寫逐字稿覺得很煩。不是每次都寫,而且更多時候是演講後事後才寫。

但是我現在每次都事先寫。

寫下來的好處是:

  • 可以當作是在電腦前跑一下演講。就會找到邏輯比較不順的地方。
  • 就比較有自信刪東西。比如說以前都會想要在演講裡面塞很多東西。現在寫下來就發現可以聚焦不少。
  • 最棒的是可以估時間。

上個月為了交憲哥的說出影響力作業(課程是在上短講)。在這過程中我為短講寫了很多逐字稿。然後就發現一個規律,講稿與演講實際的比例是 1 分鐘 180 字上下。所以如果時間不夠或者講太長。很快就可以發現。

然後這樣一寫下來,就很好抓時間流程。投影片也變得很好調整。

(因為砍投影片會有恐懼,因為你不知道砍或者調整哪一區代表砍幾分鐘)

我在寫出影響力的 20 分鐘 talk 就是這樣準備的。

  • 我先交一個 outline 給福哥說明我要講的架構
  • 然後做投影片
  • 然後對投影片做逐字稿

然後再用逐字稿去重新回去調整投影片的架構與時間點。

「學習」與「上課」

Published on:

學東西絕對不是去瘋狂去學新東西、上課。然後感覺自己有「成長」。

而是不斷的檢討自己現在的做法有什麼問題,想辦法改正,想辦法做得更好。

上課做的只是兩件事:

  • 把「做得更好」的這一步更加強化。
  • 花太多時間卻不得其門,請人直接把你拉到可以自我摸索階段

如果漫無目的學這個學那個。說穿那就跟電子癮沒兩樣。只是害怕自己會往後掉而已。但學完你還是會往後掉。

因為你沒有讓他成為自己的一部分。學東西是要拿來解決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