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公司的人事預算
一般來說都是僱員的薪水 * 1.5 - 2 左右。會是實際的支出左右。
所以假設一個人月薪約 4 萬,花出去的錢就是 4*2 =8 再 *12 就是 96 萬。再多發一個月年終獎金就是總共約 100 萬。
所以有的企業粗抓抓法就是排預算時估雇一個人,成本就是 100 萬左右。今年想要雇 X 人,業績就要做到 X 百萬 + Y 萬 以上…
而這些支出就都是眼睛一睜開就會流出去的東西。在公司上班的小主管或僱員可能對「請人」是怎樣的情形根本沒概念。只知道:太忙了就要補人…,補好人才好為下一階段卡位。某大神剛好離職,公司怎麼可以能夠沒位子去挖某某人進來?
其實都是吃米不知道米價。
像 37signals 這種自己白手起家的才會說,你一定要先自己作,確定自己受不了,或者是根本幹不來,才要補人。
補很多人,看起來似乎很風光,但其實裡面暗藏很多危機。因為人事成本,一向是公司最大的開銷。而且不能攤提,每個月都要付。
為什麼企業租 3rd party service 或買機器,老闆都會比較阿殺力,但是一提到補人就機機歪歪….其實就是這樣的道理。
你也不能說淡季少給薪水,旺季多發薪水。這樣也根本沒人要幫你工作…
===
一但隨意補人,很可能一下子就會面臨現金上的窘迫,然後每個月你就為了要發薪水,去找很多工作來補這個洞。which 有可能在這個時候就偏了自己正確的路,為了發員工的薪水焦頭爛額只好飲酖止渴。
有一些意氣風發的 startup,拿到創投的錢之後瞬間擴展,但是在一兩年之內就瞬間整個爛掉。有時候其實多半跟這樣的放縱有關。
一開始拿到很多錢 => 狂補人 => 每個月創造很大的現金流黑洞 => 反正錢很多,金主也說這是投資妳們的未來,他暫時可以忍受,所以沒感覺。
補了超多人,公司報表上開始虧損 => 而且越來越大坑 => 金主要求三年內要損平 => 不可能(敢)裁人 => 為了補洞什麼都做什麼都想賺 (開始接非本業且高客製的業務)=> 嚴重殘害公司根基,且能量無法累積 => 員工開始不爽 => 擺爛 => 只好補更多的人來工作 => 洞越來越大 => 為了省錢 => 節省開支 ( 3rd party 和 outsource 部分全部收掉,自己作) => 員工更累更操,但公司更沒起色 => 員工開始不爽走人 => "….."
這樣的戲碼到處都是啊….
===
人是最貴的,而且只有這個數量是會一直膨脹無法省下來的。所以大家才會每看到一家 startup 看人數和看他的營收…
這個數字如果亂七八糟的話肯定是雷中之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