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dshift 读书心得

Published on:

https://www.facebook.com/xdite/posts/10155351464288552
https://www.facebook.com/xdite/posts/10155351556678552

昨天在脸书墙上看到 Learning How to Learn 的作者 Barbara Oakley 出了一本新书 Mindshfit,我很感兴趣,于是就花了一个小时去把这本书读完。

Mindshift 这本书是 Barbara Oakley 继 Learning How to Learn,教大家如何有效学习后的另外一个主题,他希望用认知心理学上的发现,教大家如何适应现在这个时代,并且完成个人升级。

最近罗辑思维 CEO 脱不花,有一句话形容这个时代,我觉得很贴切:「国民总时间有限,但国民总焦虑无限。」

这个时代,大家都很焦虑。但是大家为什么会焦虑呢?因为焦虑是这两个因素构成的。焦虑 = 不确定(太多不知道的东西) x 无力感(太多东西没有能力改变)

Barbara 在这本书道破了许多盲肠,其中几点我觉得相当有意思。

其实大家已经不在一个永久恒定世界里了

过去我们处在一个恒定的世界里,出了社会并不需要不断的移动社会座标以及学习。但是你得意识到现在的社会就像是一个「输送带」,不管你喜不喜欢。

现在这个时代,能够存活下来策略就是你得「不断的移动」以及「不断的学习」。

没有再有什么学一辈子就可以不用改变策略的事情了。

我们被学校系统绑架了

然而,我们知道这件事,却不愿意认知这件事的发生以及要做出策略上的改变。这是因为一个惯性:80% 以上的人都是透过学校系统进入职业的。

所以不管是 22 岁的年轻人,发现自己不喜欢或者不适合毕业后的职业。或者是是 42 岁的中年人,发现自己的工作即将被时代消灭。都会感到恐慌,而不愿意移动。

因为在它们的既有观念是这样的,每一个新职业都需要回学校进行 4 年培养。它们没有这个时间,也不愿意「丢掉」过去的专业。

但事实上,这件事有很简单的解法。绝大多数的第二技能或职业并不需要「四年」,仅仅只需要「一年」。( 不管是补习班或线上学习,大家只是太恐惧不愿意去研究)

我们对于改变职业以及学习新领域的知识,总有一股不知道何处来的愧疚。

但是一年的转行实际上是可以办到的,只是我们以前都用错的低效的方法去学习。所以每个人都以为要回去学校搞个 4-5 年。

新时代需要的不是「T」型人,而是「π」型人

Barbara 认为因应新时代,我们还需要认知一件事。那就是既然世界变化得这么快。你的策略不该是从前大家推崇的 T 型路线。而应该是 「π」路线。

什么是 「π」路线呢?就是你除了第一个专业外,一定还要有第二个专业。有第二个专业,有两个显而易见的好处。

  1. 保护第一个专业。他举了一个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医师。医师在这个世界里面,不管是时代的变革或者是政府的政策,受害都是最深的。但是如果你的第二个专业是「律师」,那么你第二个专业就可以好好的保护第一个专业。

  2. 跨界变成新物种。医师 + 律师,双职业可以擦出什么火花呢?如果你有「医师」+「律师」两个职业,那么造出的新物种,就是世界里面的稀缺物种,不仅不容易被淘汰,还可以占领新的机会。

(文长待续第二篇)

深度理解模式的人跨界会超乎想像的快

事实上,一个 T 型人要变成 「π」型人,成本也没有那么高。前几天我在读游戏设计理论时,书中提到我们大脑的理解分成三种:

  • 理智理解
  • 直观理解
  • 深刻理解 ( grok )

在一个领域具有深刻理解能力的人,在进入一个新领域时构建新领域模型的时候,总是特别的快。

所以多一个新技能,跨一个领域,换一个新职业。很多人只是情感上过不去,而不是真正办不到。

你不该为自己的智力与落后焦虑

我们的教育系统不仅造成了我们对于换领域的恐慌。

在教育过程中还造成了另外两个倾斜。这套教育系统过于倾斜于「智力」的提升,以及消除「不同性」。

换句话说,教育系统只想要培养「许多一模一样的高智力人」。

但事实上,高智力并不保证高存活率(我不想用「竞争」这个词,你读过从 0 -> 1 就知道为什么我会这样想)。

教育系统太过强调「消除」不同点,结果就是让这些经过传统教育系统的人,不敢自主的去做一件伟大的事。

再来,我们的大脑有两种学习模式:一种是「发散」模式,一种是「专注」模式。所谓传统教育注重的是「集中注意力」的「智力」提升。

什么是「智力」?「智力」= 利用工作记忆区产生的力量。
什么是「注意力」?「注意力」= 保护工作记忆不被外界干扰入侵

但是过度重视「工作记忆的力量」,锻炼出来的物种。反而会被这种限制绑住。比如说智力高的人一次可以在工作记忆提取 10 样东西,于是他想要去跟别人解释一件事情时,就会一口气想要讲 10 个步骤,但是其他人听到 3 个步骤就睡著了。而它们行动的策略也会倾向去找 10 个步骤.....

工作记忆低其实也没关系。Barbara 发现,工作记忆数量低的人,反而容易找到「捷径」。所谓一些厉害的创业家,其实它们没上过太多的学,他们的成功建筑在直接优化社会的「垃圾路径」。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长处,重点是你不该被这些思维绑架,或者是看著别人的路径焦虑,而是该把重点放在做出最好版本的自己。

深度理解模式

在新时代里,我们应该做一个投「机」的人

Barbara 在这本书最后还谈到了幸运的主题。幸运的人有一个特征,就是「别人看到问题,他看到机会」。

而所谓的「运气」有三要素:

  1. 总是伪装成问题
  2. 在此之前必须要有准备
  3. 强大的执行力

这让我立刻联想到,前天我的一篇文章「创业就是要细分垄断」。这篇文章提到

=====

要能够抓到这个「社会需求变化」的局,创业者需要三点特质:

  • 你必须要对这件事情熟练
  • 你能察觉到市场上变化
  • 强大的执行力

多数创业者本身都有一个很严重的「谦虚」病,那就是觉得自己在干的事,是「投机」的,因为「投机」,社会观感不好,就畏手畏脚的。

这反而是错的。

要知道创业就是要投「机」,就是在时间窗口中,找到一闪即逝的「社会需求变化」。所以投「机」,并没有什么不对的。你反而要时时记得这一点。「机不可失」。

然而,这个世界是高度叠代的,社会上有很多「需求变化」。怎么知道什么题目是适合创业的。一个特征就是「这件事只差最后一里路」。

===

其实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过去很讨厌「投机」这个词,是因为这个字往往带著「炒短线」的眼光。

但是这个投「机」,我想说的是,如何适应这个时代?并且完成「个人升级」?

你该做的就是「厚植自己实力」,加上第二技能,寻找自己能够在「最后一里路」可以贡献的地方。

这就是我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想。

你应该成为一个 TTT 人。我的目标目前是成为 TTTTTTTTT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