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天賦與熱情的系統化做法

Published on:

很多人常會來信,詢問我如何尋找出自己的天賦與熱情(顯然我是成功案例?)。這些讀者想要尋求方法找到自己的出路。

不過很坦白跟各位說,我不懂系統性作法。我到今天的成果,都是我不怕死硬幹來的,包括跟家裡對幹,跟社會主流意識對幹(相信我,這條路很難走。會有一堆人慌張,然後抓狂想滅了你),吃了很多虧。在走這條路上我迷惘很多次,常常思考到底是我自己逆向,還是全台灣跟世界逆向。

雖然我現在某種程度上算是已經找到自己的天賦與熱情了。但我今年在參加完一個講座之後,我才發現這是有系統性的方法的。

自學法:

自學部分我推薦大家去看 Sir Ken Robinson 的三個 TED Talk

書的部分,看:

上課法:

建議報名由 Project Up 的 Bryan 老師所開設的 大人學工作坊 : 尋找天賦與熱情的系統化做法。學費是 2500 NTD。

會很快帶你系統性的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

當然你看到這一篇會下意識地我要省錢,先買書看再說(這是錯的,書的錢都快要逼近講座的錢了)。

其實我建議順序是這樣:

  • 看 TED 影片
  • 去報名上課
  • 回家看書

希望你早日找到你人生的道路。要是九年前我知道這個方法就好了。

唉。多少錢我都願意付啊!

辦出好活動的秘訣

Published on:

講些辦好活動的秘訣。

如果你看市面上口碑很好的論壇、講座、研討會。其實秘訣真的很單純:

1. 肯花錢,相信專業。

當然這不是說當凱子亂撒錢,「輕易」就能辦出好活動。(這也是膚淺批評者最愛說嘴的地方,然後他們會覺得自己只是「不願意花錢而已」,願意花錢「我也可以辦好」)。

花錢代表
1) 你覺得想把這件事辦好
2) 因此你願意去找比自己更專業的人幫你做好,自己有更多時間去照顧核心。(而不是自己不專業的去做)
3) 相信專業人士會幫你把細節做的更好。

  • 好的場地不會出奇怪的包。
  • 好的正職場務在設備有問題時,5秒內就能拯救世界。
  • 好的清掃人員可以把場地維持得乾乾淨淨。
  • 好的外燴廠商可以讓參加者對於食物讚不絕口
  • 專業的攝影師,可以讓你的活動留下精彩記錄
  • 專業的網路設備 / 網路服務商,可以讓你的活動進行順暢

這些都需要「花錢」。

其實活動爆炸都不是「因為運氣不好」,而是「不肯花錢」。活動一定有小爆炸。但專業人士可以瞬間把這些「小災小難」5秒內瞬間消滅掉。而不專業的「工讀生」「被騙來的工作人員」可以把沒事搞成有事,有事搞成大事(如八仙事件)。

2.願景優先,而不是想著賺錢洗名氣,要對得起聽眾。

這個標題看起也很詭異?事實上一堆人策展,嘴巴上講是為了 "Greater Good"。事實上只是「想快速賺錢」。

所以第一時間他們就會為了「省」而「不願意花錢了」。

沒有核心願景,還有造成另外一個結果,濫竽充數。只是要塞內容,爆噱頭,所以議程有塞就好,內容我就不控管。

有些研討會議程為什麼爛?甚至邀到厲害大神,也給出奇怪 talk。就是因為「不在意」。(反正我都邀到大神了)

好的研討會,課程。會一直不斷的跟講師對稿對流程,找工作人員順流程,預演。讓工作人員,講師壓力很大,但是結果會超驚人。

因為這些研討會,課程,有願景。他們是真的想把一批一批人帶向更高的境界。辦研討會這件事才是最重要的。

來參加講座的聽眾,其實成本不是只有那張票價。

背後還有他們的機會成本。他們有可能是專程飛過來聽這個研討會。有可能是推掉假日賺錢機會。有可能甚至 book 了幾天旅館只
為了來你的課程。

結論是:如果你想辦出好的活動。請付費去觀摩「新思惟國際」 怎麼辦活動啊!XDDDD

我的學習路徑

Published on:

前幾天在高雄 GH 場有人詢問我的看書策略是怎麼發展的。

我在剛出道時,只看技術書。學技術。

1) 怎麼入門一門技術:我不會去問別人這行聖經是什麼。而是會去找最淺的書,看懂它。如果最淺的書我還是看不懂而且沒有興趣,那這門技術跟我從此無緣。

看懂有興趣後,我繼續找跟我當時程度相近的繼續看繼續「練」,如此一直看到深的。

2) 我剛開始只看怎麼做網站,學著把網站做起來。接著才回去補基礎。補完基礎之後覺得程式碼很醜,就去找如何把程式碼清理的文章與書籍。(2007 年)

後來發現有設計模式與重構,就打開了我另外一道大門。

接著發現做網站不只是 Ruby 程式碼寫得漂亮就算了,其他因素也很重要,於是我繼續去找 tuning 前後端的資源,效能提升的
書我看了很多本,也用那些書把網站 tune 個夠。
從前端架構設計看到後端資料庫設計。也開始鑽研怎麼樣每次更快更快的寫出作品。這時候我就開始去挖 Rails 底層怎麼樣設計。

3) 後來市面上當然有出其他技術,但我沒有玩得很深入。主要是我覺得關於 Ruby on Rails 的周遭生態圈題目就夠龐大而且夠建構整個開發宇宙觀了。沒必要找另外一門技術重造輪子一遍。
(前端,後端,快取,效能,Rails 架構,Ruby meta programming,設計模式,企業範式,API 架構,Testig,.......光這些就可以練個沒完。再去找一門新語言再來一遍根本是找死)

4) 當我程式越寫越熟,越寫越快時。我發現不對勁。就算再怎麼樣快,我一個人寫不完。跟人合作,別人寫很慢也沒用。接著我就思考這樣怎麼辦。(2009 年)

在這之後我發現敏捷,敏捷跟 Rails 生態圈很搭。所以我就去找敏捷相關資源練個夠,接著也發現技術專案管理。

我太喜歡這些相關的東西了,就幾乎把這世上可以買到的書籍買回來,練個夠。剛好當時也開始帶 Team,就玩個痛快。

後來我發現「技術管理」的書籍真的太少,很快就「看」到了瓶頸。我才發現「技術管理」只是「管理學」的一環。如果跑去找管理類的書籍,那根本是打開了另一個大海。

很快的我就發現管理的精髓不是去管人,而是幫大家排除障礙。(2010 年)

5) 我的個性很喜歡做產品。但我發現,即使管理技術很棒,跟產品受不受歡迎一點關係都沒有。而且身為中階管理層,看不到全局視野。

這時候我開始看創業書籍,也是買了個夠。

但創業其實跟管理與技術,難度實在差上太多倍了。很多創業書看起來很淺很過癮。實際上下去練,總是讓人會有「淹死」等級的感覺。

商業與銷售的書我買了破例的多。但自己還是覺得一直停留在吸收 15% 的感覺。這感覺很不好。

其他領域,我都是按部就班很快就練到一定水準。唯獨商業就是一直跌倒一直跌倒。

還好是公司一直小賺,不是負的。這也是唯一一門學問,我覺得我學不好,但還是很有熱情一直挑戰的。

(2012- 2014 年)

6) 後來,我因緣際會下去練了 Growth Hack。一開始這門學問非常難上手。非常非常非常難。我 2012 就聽過 Growth Hack 了,卻從來一直沒有搞懂它。

應該說,我對 GH 的想像就一直停留在「流量成長」。但又隱約覺得不太對。網路上方向多到爆炸也沒有系統。很難入門。這時候我又覺得回到剛學 Rails 的感覺。

更慘的是,這行入門的書本本都跟垃圾一樣,都寫一些行銷屁話又超貴(現在回頭看,我甚至懷疑作者連行銷基本功都很差)。浪費
時間浪費得要死。教學影片也是大概 75% 都是雷。

但是我透過讀了幾百篇文章,玩了超多實驗之後,開始抓到訣竅。看到轉換率大幅上升真的很爽。

後來因為要把這個技術教給同事。所以我開始整理出有架構的學習框架。

才發現有條理的有架構的銷售心理技術是怎麼樣進行的。從此眼前又打開一扇窗。我非常知道透過這套框架去找到我需要的資源,拓展的方向。

也發現這個世界無不跟銷售有關。之前創業一直吃不到精髓的感覺也漸漸消失了。重看那些創業的書籍我完全知道當初為什麼做錯了。我根本是拿 S 象限心態在做 B 象限心態,吃屎是當然的。
當然,走這條路真的很獨特。很多時候我一直懷疑到底是我逆向還是全台灣逆向。所以我又跑去看了阿德勒,Ken Robinson 的書。

就是這一系列的不斷解題,把我推到今天這裡。

當然看到這邊你會覺得,我好像就是一直看書而已,好像狂看書世界就會變順利。不是這樣的。

很多時候,我不知道怎麼問人。也沒那麼多時間找到正確的人問,所以只好看書。

我看了 3 個時間單位的書,會拿 8 個時間單位去實踐,再拿 3 個時間單位去教人,確保這個知識是正確的,確保我真的理解掌握這門技能。

這大概就是我的看書策略與練功策略。我沒有保留。但也必須要跟你說,沒有捷徑。

如何挑選正確的創業題目?

Published on:

這半年來,我對於這個主題有了一個深層跳躍性的想法與認識。

早從我還沒出社會,還在大學開始,我就在思索這個問題,「如何挑選正確的創業題目」?

當然這個答案在我第一次創業的時候還是沒有想清楚。所以那一次的創業雖然有賺錢,但並不是很好的獲利結構,公司做到最後我也不是很開心。但是,如果現在讓我再重新來回答這個問題,我相信這次對於我在說什麼會更有自信一點。

如何挑選創業題目?

相信這個問題?對創業者來說,很好回答也很難回答。

很好回答的原因是 1. 看自己老闆怎樣賺錢就知道這事業怎樣賺錢 2. 看別人怎樣賺錢就知道這事業怎樣賺錢。 3. 看社會上哪個產業很紅很賺錢,去加盟就知道怎樣賺錢。

Yes, this is true. 不過只建立在某些前提下.

為什麼這也很難回答. 原因就在於創業者知道哪些產業好賺錢。但是

  1. 創業者不知道怎麼樣開始第一步。(比如說在士林夜市賣雞排一定會有很多人買吧,某「X大雞排」難吃死了。我去那裡做一定樂電他。但是評估下來最後發現,你連去哪裡批肉與做調料都不知道,更別說那裡店租驚人的高...)
  2. 創業者不知道怎麼樣繼續下去。(好吧。你終於去找間熱門雞排店偷師半年。學會了怎麼樣炸雞排,而且雞排也好吃。然後覺得自己可以了辦離職。最後在你家附近找到不那麼貴的鋪子開張。新開張一個月生意很好,但是過了一兩個月蜜月期,你發現生意開始狂掉,利潤抓出來也趨近於零。但你的時間已經卡死在整天醃雞排、炸雞排、賣雞排。你根本不知道怎麼樣提升生意。更別說,就算顧客給你建議。因為你從來沒賣過雞排,你也無從判斷誰給的建議有真正的價值,而實踐這些建議需要花上很多時間。)
  3. 做加盟有利潤賺,比如說做超商。但創業者越來越發現雖然有錢賺,但自己好像變成加盟商的「員工」,而不是「老闆」。你能賺的金額被總公司鎖死在一定的區間。你一定要配合總公司做行銷,即便這侵蝕你的利益。你很賺錢,總公司在你的店旁邊正對面再開一家直營稀釋你的營業額。你很不爽但對這件事一點辦法都沒有。

創業者不是真的想創業。

Hey, 其實如果有這些問題的話。其實你不是真的想創業。你只是想「輕鬆賺錢」「賭樂透」。而不是「包裝『喜歡且熟練的』事,用新型態的方式展現去賺更多的錢」。

談如何快速到達 Product Market Fit

2012 年時,我曾經上過Appsumo 的一個課程,題目好像是什麼 "How to kill your inner wantrepreneur" 的樣子。課程要 700 美金,不是小數目。當時我覺得這個課程結構很有趣,但是不太適合我,做到一半就先暫停。

後來忘記什麼原因又回去重看。當然後來已經在賺錢了,看完就懂了 Appsumo 這個課程在幹嘛了。(其實後來有一點後悔沒做完,多走很多冤枉路)

這個課程的重點有三個:

  1. 創業要找你已經非常熟的技能作為題目
  2. 或創業要找你周遭非常「高需求」的題目
  3. 不要害怕被拒絕。鍛鍊被拒絕的勇氣。鍛鍊失敗的勇氣。

這三個重點好像是廢話。這不就是顯而易見的事實?這樣也好意思收 700 美金?

Well,就算這是事實,還是會有一大堆人 ignore 這個事實。繼續去做他們「覺得會紅」的主題,但事實上會被整死的主題,比如說「O2O」、「物聯網」。

不是說這些主題耗錢(我前幾天有寫一篇 O2O 極度燒錢的真相 ),而是這些創業主題或者是創業者到達 "PMF" 的速度太慢。

PMF 的重要性

什麼是 Product Market Fit?

Product Market Fit 其實就是在指:你現在的這個事業有沒有辦法達到產品 / 市場匹配?

白話一點就是:你在你家附近賣雞排或特定炸物,可不可以一開張就直接可以連續賺錢六個月以上(不是大賺也沒關係,收攤每個月可以賺 5 - 10萬),能不能承受你放假兩個禮拜出國玩,不會倒。

生意有賺錢,創業者才有時間去思考如何提升利潤,去研究怎麼做行銷,去研究你的生意成本結構,去研究怎麼拓展第二攤。此稱為 Product Market Fit。

幹,這很難耶,你怎麼他媽的講得這麼輕鬆?這不就要 1. 創業前本來就很熟這件事,跳出來做馬上賺錢 2. 市場上現在很缺這東西。如方圓 1 公里店一家飲料店都沒有,開再怎樣難喝的飲料店都會賺翻。

大家創業都是在邊做邊學。你講的例子太扯,怎麼可能一瞬間達到,不是剛剛這兩種情形不可能達到啊!

Well, 你可以回去翻上面一段,Appsumo 的那兩個重點是什麼:

  1. 創業要找你已經非常熟的技能作為題目
  2. 或創業要找你周遭非常「高需求」的題目

有沒有被雷打到的感覺?

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人創業後一路勢如破竹瞬間錢賺到破表,或者是順利 A, B, C, D round 瞬間連拿。有些人感覺似乎有賺到小錢,但始終一路浮沈在於「假募資」(只是找錢避免公司倒閉拖時間),或者是「創業比賽」...

( 真募資是指你有賺錢然後想要水平擴展或橫向擴展)

後者的「殭屍困境」其實就在於:

  1. 你不是真的很熟
  2. 市場根本沒需求

感覺公司還活著,事實上公司已上葉克膜(維生機器關掉就會死)。

為什麼 PMF 重要?

如果創業者要學 Growth Hack,很多文章都會跟你說達到 PMF 做才有意義。事實上不只 Growth Hack,我甚至覺得寫 BP啊,募資啊,行銷啊,招人啊,都要 PMF 做才有意義。

因為,達到 PMF 後,創業者才會完全知道「你正在寫什麼東西」「你做這件事的明確意義是什麼」「你請人的標準是什麼」「你預期每一個員工會對你帶來的收益是多少」。

很多創業者的泥淖在於「做不出投資者會滿意的 BP」「做不出投資者會滿意的預估收入表」,所以拿不到錢。每天忙著攀關係找不同的 VC pitch,卻被各家 VC 的建議混亂到精神失常,或者是電到意志消沈。公司賺不了錢,為了要勉強維持 model,開始 cost down 薪水,請一堆 22K的員工還想 costdown 到 19K。

事實上是如果創業者都不清楚自己怎麼賺錢,又怎樣寫出可以看的預估收入表與 BP 呢?如果不清楚自己結構成本,請一堆員工看起來很威,實際上只是無限疊高固定成本而已。

創業比賽得獎又代表什麼?那其實只代表參加者摸透了評審的標準而已。

而不是產品實際賣得到市場上去而且能被目標族群廣為接受。

創業初期只有一件重要的事:「達到 PMF,越快越好」。學什麼 pitch, traction, bp, 什麼的,那都完全不是創業者在這階段該學習的事。

Summary

所以「如何挑選正確的創業題目?」,找你自信可以瞬間或 70% 自信可以達到 PMF 的主題。
標準是:

  1. 創業要找你已經非常熟的技能作為題目
  2. 創業要找你周遭非常「高需求」的題目

不要在乎別人一開始認為你是什麼生意,看起來不夠潮。你知道自己在幹什麼就好。

如果你覺得「要別人提供很多錢」(借或者是募),你才有勇氣去你要創的題目或產品。你很可能一開始根本就挑錯了題目。你需要的數目,其實只需要那一筆讓自己有自信踏出第一步且在前六個月不會餓死的錢而已。

為「位置」負責還是為「事」負責?

Published on:

羅胖的 #129 期是在講晚清慈禧與恭親王的故事,基本上要傳達的是一個大型悲劇,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位置」負責,但沒人為「事」負責。一個組織不缺能人,而是這種本位主義把組裝搞垮了。

https://youtu.be/HrA-l_88kfE?t=3493

摘自影片語錄

「什麼叫現代化國家,現代化國家就是把人打造成一個共同體,以最大的效率對於共同的利益負責,大家是為了事,很少有人是為了位置。」

「越是落後的國家,落後的組織型態,每一個人就越是對自己的位置負責。越是先進的國家,越是先進的創業型公司,就是每一個人為事負責。

說到這兒,其實給你提供一個標準,如果你在一個公司打工,你會發現這個公司每一個人,絕大部分情況下非常嚴重地是為自己的位置負責,那這個公司真的已經老了,你就可以走了。」

對找工作與找員工的單位的啟示

其實想投遞去新公司的人可以衡量:

  • 對方公司是為位置負責還是為事負責
  • 你要招的人是為位置負責還是為事負責
  • 你共事的那些同事是為位置負責還是為事負責。

不過在台灣,我對這點抱持悲觀角度:絕大多數幾乎壓倒性大部分的公司與大部分的員工都是「為位置負責」。

為什麼 Airbnb 的雇人速度很慢?

這讓我聯想到 Airbnb 的創辦人在 StartupSchool 的 Culture 這章的親身體驗

為什麼要 hire slow。是因為這樣你找到的人才會「因為認同公司價值」而「為事負責」。

這點是很難的,特別是對矽谷裡面手上現金很多的公司來說,因為只要有 VC-backed,VC 都會希望你把錢花得越快越好。

但是 hire slow。但是這樣你才不會把對 「為位置負責」的人帶進來。

把「為位置負責」的人帶進來通常是老化與敗亡的開始。

台灣為什麼難以發展出巨型公司?

Published on:

前幾天才在跟朋友聊到,台灣其實真是個創業天堂,稅低,勞工法規對資方友善,政府潛規則對資方友善 XD

世界大廠應該來這邊設廠的。不知道為何這邊創業環境這麼友善,大家公司還做不起來。

但是轉念一想,其實我正也覺得這也是做不起來的原因。

在台灣,因為你可以遊走邊緣,規則不清,道德是非不分。所以商人可以將成本降得很低,降到無視風險的地步,降到把人價值倒扣的地步。

所以得到的就是

  1. 輕忽隱藏成本
  2. 風險成本無比的高
  3. 無法增加價值的員工,只能當作人型 robot ,視為成本,而不是賺錢機器。所以多請員工甚至不會賺幾倍的錢,而只能多賺10%的錢,好像在幫別人養員工。

毛利就會變得很低。風險承受度也會很低。企業也無法長大。

反而是有些國家一開始規則就搞得清清楚楚,無法惡搞。做生意的人反而會重視這些能夠把生意做大的基本常識與細節。

所以台灣這個國家充斥著做投機財,吸盡國家補貼,壓榨勞工利益的大中小公司,而他們風險管理能力極低。

其實,你需要的只是「鎂銅鋰鋅」

Published on:

因為這個領悟實在太重要了。我覺得還是必要寫下來,以免以後掉坑。

===

我開始理解為何當我人在灣區時,做事比較專注,且富有生產力。

  1. 時區不同,所以當 FB 台灣炒到最熱時,我可能在睡覺看不見。
  2. 心裡沒有負擔,不管台灣吵成怎麼樣,因為距離太遠,無法關我的事。(至少在當時)
  3. 你人在台灣,台灣很亂,政府很爛。爛到你覺得你有義務出來關注。但其實你做不到,因為任何一種幫忙,都必須把你的人生完全暫停下來,所以你會感到很焦慮,於是就會上網刷 FB,抒發焦慮,尋求認同感。

這就很像上學時,你覺得爸媽講的方向根本不對,學校很爛你根本不想放心力,但你又很想做自己的東西,但做自己的東西就會被父母老師懲罰。於是你只好逃學,上網,看漫畫...etc 抒發焦慮,尋求同學認同感。但同一時間,你幾乎 shutdown 了自己前進的動力。只想要在這個狀態裡面躲著,躲到時間過去。

所以人生就暫停了。

台灣幾乎 95% 國民都有這種困擾。因為這叫「道德義務上」的枷鎖。

你不能不愛爸媽,你不能不愛國。但是愛爸媽與愛國嚴重違反自己的自由意志,所以大腦當機了。這就是為什麼臺灣停滯不前的原因。

我認為大多數的人都知道當自己遇到人生膠著難題時,正確的方向要往哪邊去。會膠著的原因是因為「執行正確答案」會「被討厭」。走不出「被討厭」這一層,就一直被困在原地。

解法

所以推薦被八仙新聞洗版的各位,重新看這本書。可以減輕個人的焦慮。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53153

其實你現在需要的只是:保持「鎂銅鋰鋅」的元素攝取。就能回到人生正軌。

程式設計師的「優勢」

Published on:

很多程式設計師都有股「程式寫得好,要飯要到老」的焦慮。以為寫程式,繼續鑽研新的語言,才是繼續存活的關鍵。

我最近的心得是,如果你只 focus 在寫程式,那能玩的東西實在太少太無聊了。

沒有錯,程式可以玩得很深很深很深,深到跟讀博士一樣深。但大多數人不需讀博士,讀博士也未必保證 $$ ++++++++。

我認為程式設計師的優勢是辨認 pattern 以及辨認 pattern 掌握知識運用知識架構基礎的能力。這是幹程式設計師這行長久鍛鍊出來的反射能力。

只是,很多人以為學寫 code ,之後就只能寫 code 一輩子。寫 code 寫到老。加薪加很少。

我會建議程式設計師拿這個基礎能力去玩其他領域,你將會發現這個能力加上別行的基礎知識,進步速度可以迅速秒殺其他行業的資深從業者。

這是進入 Growth Hack 領域以後發現為什麼「真的」 Growth Hacker 可以完爆傳統玩 Marketing 的人的心得。

練「閱讀」而不是練「速讀」

Published on:

剛看到校長那邊速讀的討論串。其實我覺得重點一直不是速讀。

「擁有超能力(速讀)就可以有精力亂看一堆書,然後變得無所不知」,是大家對於速讀的想像。

But this is not how it works

而是

  1. 承認自己很多時候的確很無知。因為自己不專業而且無知,所以會去找自己強的人留下的「筆記」向他學習。
  2. 向對方「學習」不是指全面模仿他的技法,而是了解為什麼他會用這樣的技法與角度去解決事情,自己了解以後又要怎樣吸收與運用。
  3. 了解只是第一步,運用以及整理內化,這整套知識才會是變成自己的。

不過我覺得這就是最難的部分了。

  1. 很多人不看書是因為覺得自己很強了,看書很浪費時間卻只能加「一點」技能,投資報酬率不高。
  2. 而且大部分看書的原因是因為想「get things done」,而不是 make myself better。

這才是閱讀中難做到的事。與速度無關。

必須先從有渴望去解決問題,去讀書學習開始。

Building MVP (3)

Published on:

再來寫一點大逆不道的東西。來當第三集。

第三集我想講的是不要寫 BP。這個主題是在太大逆不道了XD

很多人覺得創業就是要研究怎樣寫一份好的 BP,才能跟 investor 談,才能募到錢。募到錢,你才能開始。

如果你要做的東西是資本密集,而且你是連續創業家。fine。也許你應該這麼做。這條路才是最快的。

但大部份人不是。想創業的人多半手上沒什麼錢,所以他覺得有錢才能開始,沒有錢怎辦呢?找別人投資錢。要如何讓別人投資錢呢?寫 BP。一個錯的解題方向,後面當然就是一連串錯的連鎖決策。

如果你沒有錢,你應該學的第一件事是「賣東西」

如果你沒有錢,應該做的就是去學如何在你一臉菜逼八的樣子時,還能找到人願意買你的東西的技巧。真的有人買,還有不少人買。才值得繼續下去。不管你用的是什麼工具。

程式是最貴的東西

而且因為你沒有錢,也不需要逞強學寫程式去自動化。寫程式真是天底下最貴的事情了。大概只有程式設計師認為程式很便宜所以寫不用錢的。(但事實上對程式設計師來說,程本其實也超高)

你根本賣不出去「你沒有想清楚」也「不擅長」的東西

如果先寫 BP,再去找投資人 pitch。那麼就踩中了一個大坑。投資人往往想看的是「你想好且可規模化的東西」。但問題是,你連自己想做什麼,「都還沒有想清楚」。當然是只有「被電爆」的份。然後就會掉入不斷的修 BP 浪費時間的惡性循環裡。每個投資人想看的 BP 和 traction 又不一樣。

Sell & Growth

創業最重要的是 sell & growth。不是浪費時間在混臉熟和 pitch BP。如果產品不 grow,那就根本沒 traction 可言,連帶的後面的基本上都沒屁用。

如果你手上有一些借來的資本,sure,當然可以僱用幾個員工把這個 idea 做起來,看起來有模有樣。自己也是老闆了。

BUT,東西還是賣不出去啊。這只是用錢硬堆出來的門面。產品本質還是不會賣的東西。

又投資人給你的指導,除非他之前是自己做產品起來又賣掉出場的人(有些投資人只是玩金融的人)。否則給你的建議絕對只是在教你怎樣在募下一輪時,長得更好看。而非 focus 在 growth。

Summary: make 50 sale first

so, don't fucking spending time on writing business plans or pitching to investors. Build your MVP and make the first 50 sa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