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ilding MVP (2)

Published on:

上一篇介紹了 App Sumo 的那個創業課。課是我兩年前訂閱的。現在讀起來又跟當年心境不一樣了。後續的版本也加了一些東西。包含江佳的「被拒絕課」

很多非創業家出身人寫的部落格,對於名詞的解釋或介紹都是一知半解相當的歪。同時讀這些人文章的讀者也沒有能力去分別。所以一個名詞往往被越解釋得越離譜。

Noah 這門課主要訓練的是

  1. 練習被拒絕的勇氣,鍛鍊臉皮厚度,挑戰不可能
  2. 尋找適合的點子,戒掉「實作」習慣。
  3. 打造 MVP,pitch 給「買家」,而不是 investor。

這篇文章是寫來補上一篇的後續。

沒有價值的產品是 GP 不是 MVP

很多人創業想點子,都是看看現在什麼其他國家熱,而我們國家沒有,想把東西引進來。這當然不是不行。但是如果你要創業,點子應該要圍繞在你已經很厲害的領域上,而不是那些好像「看起來好像會很紅」的題目(但你完全不懂,也只是裝得想要有熱情)。

一個題目自然既然不擅長,也沒有太大熱情(不要再扯人脈與關係了,那都是別人的東西)。這個項目是不可能迅速發展起來的。就算你可以快速打造 MVP 也沒有用。MVP 是擁有價值的最小產品。

如果沒有「價值」,那僅能算是 GP 。垃圾產品。不管你再寫多少 Business Canvas,產品出不來就是出不來。很多人創業包括我以前有幾次寫小東西,就是掉入這個陷阱裡面。

所以你要創業的東西,必然是你平日已經非常熟悉,甚至偶爾可以拿來賺小錢(表示已經有人信賴你的技能)的東西。然後再想辦法規模化,或者轉換成利潤更高的模式。

MVP 與 Pitch

如果你會寫 code,除非你是做 code 相關的產品。否則,一行 code 都不要寫。甚至廣告不要下,logo 也不需要請人設計。

你要做的事只有,不怕被拒絕,跑去問有沒有人願意買。賣看看。唯有成交才是真的。唯有成交你才真的需要把它規模化,才需要去設計 logo,才需要做一個靜態網頁,才需要開始放聯絡表單,才需要去介接一些現成工具,然後很後面很後面,才是「寫程式」。

因為「寫程式」是一個「固型化 pattern」的結果,

1) pattern 還沒生出來之前,程式寫不出來
2) pattern 想像錯了,程式的成本極其的高。

創業是為了銷售可行方案去改變其他人的人生。建立公司是把這件事規模化的一個手段。產品是設計來要賣給客戶而不是賣給投資者

創投只是半信半疑你東西賣得出去的人,但他們不是買你產品的人。如果你的產品是為了創投而做,甚至是不專業創投而做的。那麼只是在浪費青春。

面子問題會帶你誤入歧途

很多人創業都掉進為了面子的假坑

  1. 我要想一個很屌的點子,一定震驚世界
  2. 我要抄襲一個很熱門的點子,一定做得起來
  3. 名片掛創辦人很屌
  4. 被知名創投投資是成功的70%。

所以會去找一堆方法去 Gaming this system。

事實上只有一個方法可以成功可以 growth。

那麼就是只做自己有熱情而且真的有用處可以去改變大家生命的東西。

只是人們沒有勇氣相信自己辦得到而已。而且相信有名有錢重要的太多。

Building MVP (1)

Published on:

P.S. 我沒有要幫 AppSumo 打廣告。

最近大多數人來信問 GH,但實質上都是在問 MVP。講到這裡,我想說來談一下如果你是 「Wantrapreneur」,就是 Want Entrepreneur (很想要創業的人)怎麼邁出第一步。

我會推薦這一個課程這個課程是 AppSumo 的 Noah Kagan 在 Appsumo 後期製作一套課程。教你怎麼找出自己能「賣」的天賦/資產,並在賺到的一筆錢後辭職。

看起來很貴,要 $720 USD。但事實上如果你有辦法成功實踐,$720 瞬間就回來了。(不過我是在分期付款一期還只要 $25 時買的...2013年)

這是一套為那些 Wantrapreneur 量身打造的課程,Wantrapreneur 就是那些整天嚷嚷著自己想創業,也跑去上一堆號稱創業需要的課程,最後卻不敢實際跳下去的人。

課程重點有幾個

  1. 教你克服恐懼與失敗
  2. 賣你「現在能賣」以及「擅長」的。
  3. 一些簡單的銷售技巧

沒了。

這樣就要 $720 美金,太貴太騙錢了吧? 但這課程沒有我講的那麼短,但也沒想像中那麼艱深。經過實際創業的歷練,我認知到 Noah 是將第一次創業家會有的恐懼,盲點,想辦法在這個課程中直接用作業逼著幹掉。讓一直無法跳海的人,勇敢邁出去,而且順利賺到第一桶金。

所以我會說這一門課 Worth Every Penny。

在上這個課程中,你其實是在不知不覺中 run 了一輪 MVP best practices。比你看一些中文創業部落格不知所云的 MVP 文章來得實際太多了。

最關鍵的三個 Take away

我整理一下這套課程的最關鍵三個 Take away

1. 銷售你最擅長的技能,而非市場上看起來最紅的領域

在創業點子上,大家都想破頭到底哪個現在是市場上最紅的,或者只想抄已知 model,說穿了大家都不想要花「Customer Development」成本。但這樣的手法最大的問題在於,最紅不表示你最擅長,甚至你對該領域一無所知。巨大的成本是你的人生。

你如果想創業,就應該賣你最擅長的天賦,最熟悉的領域。你現成就的一套 solution。That's it。

2. 在賺到 50 筆訂單前,不要寫程式

你也不需要寫程式,在你賺到第一筆收入前,第 50 筆收入錢,根本考慮都不用考慮這些事情。

3. 被拒絕不可怕。也不是地獄。

課程裡面有一小段影片,關於被拒絕的故事。故事的主人是江佳,我相當推薦大家去看江佳在 TEDx 上的演講 http://fearbuster.com/

如何快速寫出部落格文章

Published on:

曾經有人問我為何能夠對某些文章瞬間寫出幾千字甚至寫出幾萬字的內容。(這是真的,我相信有一些訂閱我很久的讀者見證過我 live demo 很多次,他吃個中飯我瞬間就刷出好幾篇文章)

1. Understand your topic

大多數苦於寫文章很慢的人,不是文筆不好或是沒有靈感,而是「不熟」這個題目。

所以會「不知道怎樣開頭」。其實怎樣開頭也沒有很難啊。像我老是用「曾經有人」這種爛梗,爛梗也是一招啊 XDDDDD

寫不出來不是因為「不知道怎樣開頭」,多半是因為根本不熟這個題目。不熟就會需要邊寫邊翻很多資料。邊寫邊插連結邊找插圖速度就會很慢。

2. Soak your brain

其實我也是有辦法寫「不那麼熟」的題目。

因為說實在我可以傾刻寫萬言的只有 Rails 開發 和 專案管理,原因是這是我每天吃飯的工具,不熟就真的吃屎了。

但是我寫其他題目速度也不會說差到哪裡去。我的訣竅是「泡腦子」。當我對有一個題目最近蠻有熱情時,我會一直去找相關的題材來看。

看個幾天後我腦袋就會長出一套系統邏輯與脈絡出來。是沒有吃飯傢伙那麼熟,但是說要來寫一點 intro 來也是可以的。更何況我腦袋裡面已經內建了幾套專業知識詞庫,可以用比喻的方式去 modeling。

訣竅是「要長出系統脈絡」。

3. 不要在意精確

在這裡的意思不是在說寫文章可以放膽胡說八道,這樣就寫很快。我的意思是你寫文章時不要過分在意你引了誰的文章,哪個專家又怎樣說,是不是這時候又要找什麼配圖。

寫文章時真正需要投入的是,「傳達你對這件事,這個主題的看法」

開心寫,放膽寫。寫完再重新自己閱讀一遍,回頭補文獻,吸睛圖不遲。

Take Away

這裡有結論送給大家:

  1. 寫熟的,不要寫不懂也不熟的
  2. 寫自己的看法,不要一直假設你想裝成什麼角度的專家
  3. 想寫什麼就寫什麼
  4. 最後一刻都來的及修

作業才是學習的王道

Published on:

八年前的舊文,感謝網友幫我備份


作者: xdite (xxddite) 看板: XDite
標題: 作業才是學習的王道 ?
時間: Sun Apr 29 13:41:52 2007

我一直覺得學長當年給我的一段話影響蠻深遠的。

當年我學長大四,他為了考研究所,除了拼命算線性代數以外。
他還幫我們大二的同學,義務開了一個線代加強班
每個禮拜晚上兩次去聽他在圖書館小間開課,解不開的回家作業也可
以問。(當然,擺明去請他代寫回家作業的沒有這項好康...)

我當時就有問過他,「為什麼你這麼忙了,還願意來教我們?」

「為什麼你不吝嗇的也一起教給同學,它們不是你學業/考試的競爭
對手嗎?」

他說:「唯有你有辦法清楚的清楚表達一門知識,而且讓人一聽就懂
,你才算真正懂你在念的是什麼東西。而且,讓人不斷的問問題,當
遇到你回答不出來的問題,你就知道你在這門學問上還有哪些你不清
楚或是不了解的地方。考研究所很多人最怕的,就是不知道哪裡還漏
了念到,還有觀念模糊啊!」

而我期中之後去上了他的線代加強班之後,成績突飛猛進。
期中考成績我拿 26 分 -> 期末考成績 -> 86 (第一高)
老師整個是跌破眼鏡....

之後,等我修到代數時,我記著他說的話。(這時他已經畢業了)
我也開一個代數加強班,除了自己寫一本回家習題解答外
也是每個禮拜在系辦公室講解題目。

那門課我印象很深刻。期中考我只寫了 15 分鐘就交卷,
老師還以為我不會寫要交白卷,堅持要我再等5分鐘才能交。
(因為它考前還說這次考試題目很難....)

..出來我當然是考滿分 120 :p

不過還有一個更有趣的現象。我們考超過 100 分的有 2x 個人
,80 分含前者有 4x 個人。其餘的人都考 40 分以下。(那次
整門課約有 9x 個人修)

老師整個是傻住了。(因為他抓作弊抓很嚴,怎麼可能出現這麼
離奇的分數分佈圖,尤其數學系的課是很難拿高分的 XD)

這 4x 個人不是有拿過我的習題解答(我還蠻好心的,會在上面
寫我為什麼會這樣解....其實是怕自己看不懂忘記 XD ),就是
有來聽講解和問過問題的

我覺得很有趣,以後有興趣的課就如法炮製,專看老師驚訝的臉 XD


離題了。會講這件事的起因是,我前陣子說,我換到這個單位以後
可以享有配 5 個工讀生的福利。

最近我們的工頭(工讀生頭頭)新分配一個大學三年級的新人來當我工讀生,
他好像對我整天派他去維修硬體,檢查零件有沒有壞掉感到不高興。

他說他想來這裡學東西,尤其是想學一點 linux / tcpip / programming ...
我很驚訝的問,你們資管系沒有教,或是你自己沒有上網學嗎?

他說:「我沒有修那些課,就算有,老師教的都很簡單。自己學,我
又不知道要從哪裡開始。所以他想來這裡打工看能不能學到這些東西」

我心想:「..........靠,現在的死小孩都沒有主動學習能力嗎?我
業務那麼多,一秒鐘幾十萬上下,哪有時間教人。」

想到大學時代那件事情,便心生一計:


你剛剛不是問我「 hub / switch / IP 分享器」有什麼差別嗎?
好,作業,下禮拜交,除了書面以外還要跟我解釋原理!

沒交作業就沒薪水。(工讀生:囧)

喔還有你不是要學 Linux 嗎?

那我給你一個名字 "Ubuntu",回家裝起來,弄到可以撥上 ADSL,login
進 yahoo/gmail ,寄一張有你帳號登入畫面的 screenshot 給我。

(工讀生:囧囧)

下下禮拜交。

喔再來,你說你對學 ROR 有興趣,MVC 是什麼?它有什麼優點
下個禮拜來這裡報到時講給我聽..
(工讀生:囧囧囧)

當天晚上,我就收到他的信: include 「 screenshot.jpg 還有 "haha~" 」。

我還蠻期待下禮拜看他會寫什麼報告 XD

希望這招對他有用。

這幾個禮拜帶了三四個工讀生(研究所、大學部都有)。

從它們身上一直感覺不到自主學習能力。
沒人教你,就不會學嗎?說自己懂,但是要他講,又說不出個所以然,語焉不詳居多。

我一直覺得:你要有辦法講給別人聽,別人又聽得懂。你才是真正懂得這門學問。
不懂,就自己找答案啊。等人教你會幫你解答,不是很浪費時間嗎?
等人的時間,說不定都可以多拿來看個幾本書了。

也許,出作業才是王道?

.....不過,會不會嚇跑人家勒 XD

我唸書時,一直很喜歡去修出作業狂老師的課。沒有作業的我反而不修。
因為我自己知道自己很懶,沒人鞭我我就沒有動力...

現在學弟妹就好像,沒有作業才是王道?

如何飛速學一門技能

Published on:

稍微整理了最近學外語、學技能「飛速」的技巧。發現不外乎是:

  • 泡腦子。(整天浸在該環境裡)
  • 不能 out of context (學一堆脫離情境的單一技巧)。
  • 有成就感的主題。

這三大重點。

如此一來難怪找到一個自己有興趣的題目或工作非常重要。自己根本不喜歡的環境要跨界學習,還要奢求飛速成長談何容易。

這篇文章是看完 「如何在6个月内学会任何一种外语:龙飞虎 TEDx Lingnan University」的一點心得感想。

裡面也提到了他建議學語言,五個原則,七個動作。

Priciple

  • Principle #1:Focus on language content that is relevant to you
  • Principle #2:Use your new language as a Tool To Communicate From Day 1
  • Principle #3:UNDERSTAND the MESSAGE you will unconsciously ACQUIRE the Language.
  • Principle #4:Principle Physiologica Training
  • Principle #5:Psycho-physicological STATE Matters!

Action

  • Action #1: Listen A LOT
  • Action #2: Focus on getting the meaning FIRST
  • Action #3: Start Mixing
  • Action #4: Focus on the Core
  • Action #5: Get a Language Parent
  • Action #6: Copy the face
  • Action #7: Direct Conenct to Mental Images

我自己平常在用的方法

這其實跟我平常學東西的方法很像。我平常要快速上手一門技術的做法是

  • 找到目標教材裡面,跟我現在要解決眼前現況有關係的部分
  • 盡情的讀相關的題材。(泡腦子)
  • 中間有許多看不懂的沒關係,不需要停下來弄懂它。只享受看得懂的部分。
  • 濾出 Pattern,掌握核心幾個技巧。
  • 利用這些核心技巧開始混合練習
  • 招數使出去,發現歪掉了回去看別人怎麼做的,糾正自己。
  • 用映射技巧把新技能跟自己已經了解的知識做 mapping 變成自己原有的一部份。

就是看完太極劍演示再忘記太極劍招只記得劍義的意思。

創業不要一開始就做平台

Published on:

創業不要一開始就做平台。

有一個精確的比喻就是你如果想要實體創業,一開始絕對不會發下豪語說自己第一家店就是要開大賣場賺大錢。相反地,一定是挑幾項你覺得利潤好的東西去賣,再變成一家專賣店,再變成大賣場。(或者變成連鎖店)

為什麼?道理很簡單嘛。人人都理解,開大賣場需要控的變因太多了,要懂物流,要同時跟多 vendor 打交道,要一開始就 manage 30+ 以上員工,要相對大的資金才能運轉。

但換到網路界,為什麼人人都會覺得只要跟創投講我要開大賣場人家就會給你錢。然後拿到錢什麼事情就會自動發生。你都還沒證明 1) 你懂賣東西 2) 賣這些東西會賺錢。

這就是 Lean Startup 在講的事。沒有多高深。

念數學系與資工系的差別

Published on:

剛剛針對了一則新聞你自己選吧:當工程師不需數學好,但神級工程師的數學都很好 在 FB 發表了一則動態,寫寫我念數學系的感想,意外有很多人轉,所以我決定也重新發表在這裡。

會想寫下這些的原因是,每當看到不少文章推薦數學系的價值「念數學系,能夠深刻的學到許多演算法與基礎理論,將來有較寬廣的路,寫程式比較不會撞牆」。看到這些說法,我心裡就會堵爛。這些寫文章的人一定不是念數學系的,把念數學系的好處講得枯燥萬分,反而讓人實在缺乏動機去念。(前文網址作者也是 CS 的,他也只是覺得自己踢到鐵板,別人以後寫程式之前應該需要去念數學。)

我想說說我從數學系得到的是什麼。(除了「許多演算法與基礎理論」之外的事)

我從數學系教育裡面得到的最大一個收穫其實是:

  • 抄捷徑蠻幹會被懲罰。
  • 想清楚再做事。

以前常有人問我數學系跟資工系有什麼不一樣:其實我沒念過資工系所以我不太清楚。不過我認為念數學系的同行,都有一個特徵:就是會把事情想透再動手。而念資工系的同行似絕大多數有蠻幹的傾向。

所謂大學數學和高中數學很大不同的一點是,高中數學你只需要熟悉解題技巧,一直解一直解。但是大學數學幾乎 95% 以上的課程是「了解 How it works」與「動手證明」。

這就是為什麼數學系的很多學生在大一大二時課業成績會受到重大挫敗。因為這跟我們過去 12 年來受到的訓練截然不同。用句比較精確的比喻我們必須要在一年內學會忘記過去十二年學的數學,再重新學一遍「怎麼作數學」,大學被當到剩半條命很正常。

而測驗的方式也讓學生深刻領受到:1. 不准使用暴力法抄捷徑解題(證明跳掉後面的分數全不算)2. 沒想通就是 0 分。(大部分的高等數學,必須要真的懂 How it works 才有辦法解,那不是硬背解題技巧就有辦法辦到的事。)。

這深刻影響了我出社會時的做事和學習方式。

我雖然常覺得其實不需要人人念大學,或者念大學浪費時間。但坦白來說,如果真的必須要念大學,又再讓我選一次系,我想我還是會選數學系。

補充

補充:(網友 Sean Wonders 留言 )

=====

我覺得你用 how it works 會有理解陷阱 XD,你說的 how it works 比較是 operator 的定義,用代數的比喻就是 element 之間的 operator 的定義。如果是向量加法,就是要先弄懂「向量加法」這個運算子的定義。大二用的抽象代數教科書,作者序寫了兩頁,兩頁都在講「定義」的重要性。這也是為什麼數學系出來的,都很愛問:「你剛才講的"所謂"的XX定義是什麼?」

沒有受過這種地獄般摧殘的,都習慣你所謂的蠻幹,其實不只資工系,很多不同學科來寫程式也都這樣。因為他們沒有體會過沒搞清楚『 operator 定義』就動手的下場是什麼。他們不是急著動手,而是內心都對名詞或動詞就自己過往經驗或是隨便猜的想像,然後基於這個想像去動手做事情。

所以數學系訓練出來的,大部份會有一份氣質,就是要進入你的領域做事情之前,會先問你問清楚:在你這個領域裡的這些名詞動詞,定義是什麼?

另外,高中以前的,應該叫做算術,應該不是數學。

=====

年輕人該上學,工作還是創業?

Published on:

原文連結在此:https://www.facebook.com/mr.jamie.page/posts/10153170203140491 「一個應該改變世界的年輕人,我們卻要他去找工作。一群應該擁有好職業生涯的年輕人,我們卻要他們去創業。」

裡面提到的文章連結是 王盈勛:一個應該改變世界的年輕人,我們卻要他去找份工作?

在札幌旅遊時,刷 FB 看到這則,我覺得王的這篇文章還有 Jamie 的評語沒有下到重點。不過因為出國玩沒帶筆電,所以用英文寫了一下感想,回國之後重打。

====
我認為很難有一個絕對的答案,去告訴一個年輕人他應該先上學,還是先去工作,還是先去創業?不過我認為,這都圍繞著一個關鍵點:「你必須先取得足夠的專業知識」。

Paul Graham 在史丹佛創業課程第三課提到「
所以詭異的是,如果你想創立成功的企業,你不應該去讀那種標新立異、專注於教導學生創立企業的大學。而是用最傳統最經典的教育方式教導學生學習方法的大學。 如果你想創立自己的公司,你應該做的是學習有用的東西。如果你對某個領域有生來就擅長或者抱有強烈好奇。它就是你天然傾向去做的事情。創業家這個概念,哎「創業家」這個詞可真難說,其中重要的是在特定的方面做到出類拔萃。

谷歌創始人Larry Page之所以成為Larry Page是因為他在搜索領域是專家。他成為搜索領域的專家是因為他生來對此感興趣。而並不是其他功利的的動機。事實上最好的創業動機很少是功利性的。在最後的階段才引入功利的動機往往會使你做得最好。所以以上是對年輕的、想創業的朋友最終極的建議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Sam Altman 『我以前曾經犯過一個錯誤,就是建議那些懷抱創業夢的人先去其他公司工作幾年,再考慮出來幹。而事實上最好的學習如何創業的方法就是從現在開始,直接嘗試去做。』(這是在第三課的 QA 環節,Q: 你怎麼看商學院校對準備創業的人的價值?他答:沒有價值。)

這看起來相衝突,但我覺得他們講的是同樣一件事:「你要取得足夠多及深的專業知識」。

去上班,學到東西有可能是好的,但有時候學到的東西則未必,上學也是一樣。有些技巧適合在「公司」執行,而不是「創業團隊」;有很多知識你光是知道沒有用,做了重讀才明白。

再來回到「台灣發生了什麼事」這個議題上,我認為台灣高等教育本質上已經崩壞殆盡,學生根本根本不可能從裡面得到扎實以及實用的知識,根本只是浪費時間。所以你覺得沒有用處的話,就不用浪費時間去讀了。有人可能會辯駁說,大學還是有用的啊,我們可以在那裡組社團,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啊!不過你知道嗎?社會上也可以喔。而且那些都是玩真的。

回到你出社會應該先在台灣找份工作嗎?我認為你應該。因為在母語環境裡面,你比較容易搞懂一份「工作」到底是可以學到什麼,你可以學到一些基本的應對進退。但是,別就此停滯在這裡。

我覺得現在這個時代,是過去二十年來最好的時機:我們有網際網路,行動電話,Youtube,Coursea等等,沒有人可以阻撓你學習知識,想要學什麼,網路上幾乎都找得到。這是以前的人所無法想像且沒有的資源。台灣的困境在於整體沒有升級,從產業,教育,生意模式等等。所以,你根本學不到什麼有用的知識。或者是你徒有一些知識,但沒有實踐的地方,因為台灣只需要「不需要思想」的」「工人」(這裡避免引起爭議,更細的來說我是指遵照指令操作的 opearator)。

所以,不要就此停滯在這裡。不管是學習,或者是實踐。

考試 = 猜「考什麼」,但人生態度不是考試,不能去猜「考什麼」

Published on:

早上在看 http://startupclass.club/steps/3 第三课:创业中违反直觉的地方,以及如何获得好的创业点子。這堂課是 PG 主講。

裡面有一段,我覺得很有意思。雖然這門課是創業課程,但 PG 認為創業不應該上課。而且非常反對人們「按步就班的創業」,那鐵定都會失敗。

======= 分隔線 =======

『我太常看到「人們按部就班的創業」這件事了。我們甚至給它起了個名字「Playing House」。最後我終於理解了為何年輕創業者創業時太按部就班,是因為他們長這麼大一直被訓練得要按照某種清單來做事情​​。想想你是怎麼樣才能進大學:劃掉課外活動,Check。

甚至在大學課程中,你們做的大部分事情都機械得跟跑圈一樣,我不是攻擊現存的教育體制,不可避免的,學東西所經歷的這個勾清單過程就是會有那麼一點膚淺。如果試圖衡量人們的成績, 不可避免的是他們會利用各種伎倆,以至於成績無法反映他們的真實水平。我承認我大學的時候也這樣,實際上有條建議可以幫你們拿到好分數。我發現在每個課程裡,都只有20到30個概念適合做好的考試問題。所以我的學習技巧不是掌握課程材料,而是試著猜測考試會是什麼樣事先了解答案。對我來說考試不是測驗時會不會考題的答案,而是測驗些問題會出現在考試裡,對吧。所以一入考場我就知道我能拿什麼分數了。走進考場看看考題就知道我能答對多少了,這個道理大多數課程都適用,尤其是CS課。我記得Automata理論關於Automata理論只有很少幾個問題可問。

所以對他們在玩這些遊戲表現的這麼厲害就不出奇了,畢竟都被訓練了那麼久嘛。年輕創業者創業的首個衝動就是尋找通關遊戲的小把式,創業有什麼外掛的方法哪些事情是在這個技巧清單上的。他們總是想知道,衡量創業的一個標準就是籌資又一個新手錯誤,他們想知道有什麼技巧來說服投資者乖乖送錢?我們每一次都會回答說服投資者最好的方式,是經營一個實際上運營不錯的公司,不斷成長增長。然後簡單的如實告訴投資者我有一個不錯的公司你投嗎?

然後他們就問:好,所以迅速增長的技巧是什麼?「Growth Hacks 」這個詞的存在更讓事情變得更誇張。你如果聽說誰談到 Growth Hacks,自動翻譯成「狗屎」就可以了。 因為我們說讓初創公司增長,就是做讓用戶真正喜愛的東西,然後跟他們講。這就是你要做的,這就是 Growth Hacks。

YC合夥人和創業者的許多對話,都從創業者說「我該如何…」開始。而合夥人的回答通常從「只要(just)」開始。「為什麼他們把事情搞得那麼複雜?」Why do 困惑多年後我終於意識到,他們多年的訓練讓他們下意識去玩小伎倆。』

======= 分隔線 =======

看到這段讓我很有感,說中台灣人創業或做事的 Pattern。

台灣人很會讀書,要說是學霸也不為過,而且我們甚至花了 20 年的人生被訓練在一門技巧上「考試猜題」。所謂學習,台灣人定義為:「考試拿高分」,而忽略了上學原始的目的:「掌握一門知識」。

考試的技巧,甚至不是比答題技巧,而是比「猜題技巧」。你考前準備的是這門學科要學的東西嗎?不,你準備的是「猜哪些題目會考」,然後答出來。

人生花了二十年在上面,而且是特別從小就這樣。你會誤以為人生的一切就是這樣運作的。只要「猜中哪些題目會考」並且「答出正確答案」了。一切就會如你腦袋當中想的,自然發生。

做事也是這樣,不是去思考怎樣把事情做好,而是去學那些「讓你看起來感覺可以做好」的 Trick。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社會難以出能人,難以有深厚的產業基礎。

因為每個人都認為 Hack 就可以得冠軍。只要猜題,只要上補習班,只要抄那些人家厲害的點。猜題,然後填答案。一切就能水到渠成。

但,世界卻不是這樣運轉的。完全,不是。

練速讀有沒有用?

Published on:

我最常被人問到的一個問題是:「請問閱讀速度怎麼練?」

先給淺層地回答:

1) 首先,我的確是有速讀的能力。不過這個能力是半天生半人工的。

速讀,我覺得說穿了就是「屏棄掉一個一個字閱讀的方式,一次看一句或者是一面」。半天生是指,我人生成長過程中從來沒有意識到讀書需要一個字一個字念。我識字大概是 5-6 歲,那時候很喜歡讀聯合報的社會新聞(特別是兇殺案....XDDDD)當兒童故事。我覺得字好多喔,不一句一句唸怎麼讀得完,我認為這是最有效的方式就從此這麼用了。

我小學快畢業時才知道我跟別人不一樣。老師上課要大家一個字一個字念我還是照念阿。只是我根本不是那樣吸收知識的。

後來爸爸送我去學速讀,頭兩次上課我還覺得浪費時間,幹嘛補一個我已經在用的方式。不過有去補有差,我的閱讀速度從一般人的三倍,變成一般人的四十倍。

1) 這個能力在我求學過程中沒有用。因為這個技能在考試科目中幫不上忙。考試有用的是背誦能力。只能拿來看課外書。不過看課外書,這個技能加成有限,純粹是當時我爸沒辦法買那麼多書給我看。

但這個技能在後來 internet 時代知識爆發時太有用了。internet 時代科普知識接近不用錢一樣,我大看特看。想學什麼就看什麼。看完有用就去練習。這就是為什麼我高中大學成績一落千丈。

因為我已經不再對學校課業感到興趣了。我每天的興趣就是泡在網路上看東西和打電動。(家裡撥接費大概一個月三四千塊)
那時候我養成一個習慣。想知道什麼就去看書查網路。對我來說,這是最有效學習的方式。

有一個金手指可以偷用卻不用好像是白癡一樣。知道金手指是什麼當然可以大call 特 call。

3) 我看了以後就會去練習,練完之後就會重新再想幾次脈絡。我會想做到我能重複用這招。(不過純粹出於安全感)

閱讀了大量的書很有用,因為用不同人的觀點去看同一件事,會讓自己漸漸明白方法核心是什麼。重點是去掌握核心而不是背方法。

有點像是腦袋裡面產生核融合的感覺一樣。

再來要回答深層的問題。後來太多人問我閱讀速度的問題。我開始發現到一個癥結:

可能是很多人認為我的能力來自於我的閱讀速度以及閱讀廣泛程度。所以認為練速讀就可以複製我的能力。

其實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事實。我回答我不相信,好像是貶低對方。我回答我相信,我又害怕對方浪費時間,因為我覺得閱讀速度不是重點,而且要達到這個閱讀速度有可能太困難了。

很多人看到上一篇的經歷,會自然而然摘出兩個重點:

  1. 看書是關鍵
  2. 既然看書是關鍵,那麼自然而然閱讀速度更是關鍵

所以人生很多難題以及能力提升可以藉由暴力提升閱讀速度解決。

我必須要說我不認同這樣的觀點。

我認為關鍵是

  1. 你要想去認知你現在有什麼問題
  2. 你想要去解決
  3. 你想要用自己現有的金手指手大 call 特 call 去解決
  4. 你吸收知識是因為你喜歡豁然一通的快感,不是因為覺得「你有必要去需要」。

我讀書我思考是因為我做這件事情可以解決幫助到我。我沒有意識到重複一直做會把我帶到什麼境界。

所以,當然你還是可以去學速讀,但是我希望你去學速讀是真的解決你自己的問題,而不是只是想要擁有一把我的金鑰匙。但拿回家卻發現這是木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