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創業的困境

Published on:

台灣缺乏創業的題目其實不只是地狹人稠。地狹人稠也有地狹人稠的玩法與突破點。台灣真正的問題是缺乏多樣職業訓練人才以及缺乏打破既有模式的想像力。

這些問題都是死讀書造成的。目前一個正常的學生,不管他適不適合讀書,只要家裡沒有窮到吃不起飯。通常會「逼」他念大學,念不起就用助學貸款硬念。

一直到 22 歲。大多數的人是說不出自己為何要念,還要念到 22 歲的。現代的教育原本就是被設計為剝奪「無用練習」的壓縮式學習(for 訓練大量工業用人力) 。歐美多半會注意到此種學習的缺陷,所以安排大量的時間讓學童練習表達能力、團隊合作、企劃能力。

同時也不會強迫一個人走向他不喜歡的道路,相反的,相當尊重個體想做什麼就去作什麼。所以各行各業有正常的人才供給,以及職業訓練。

歐美許多劃時代的領域創新,多半是奠基在跨業合作。有許多行業、方向可以去改進,加上科技的進步。所以很多領域固有的模式不斷的被推翻、重造。

但是台灣不是這樣。很多人對創業的想像是很貧乏的。多半創業是「我只是不想上班了,我不想再給老闆管了」。但除了寫 code 賣飲料 賣吃的 賣房子,其實不知道要作「各行各領域以外的突破」。

這是因為缺乏生活體驗。沒有生活體驗,職業體驗。自然就沒有辦法找到題目去破壞。沒有題目不是真的缺乏好題目,而是因為沒有人生所以不知道要去改善什麼。

能做的只剩下那些「大家一看就會做的」。比如說作內容網站,賣飲料,賣食物,賣房子。然後開始覺得這個網路很擠,就殺的你死我活,批來批去。但事實上,生活中到處都是題目。只要大家覺得什麼很麻煩,但是你很擅長解決,這就是題目。

不過台灣人覺得事情很麻煩,就是遮住雙眼就算了,繼續作那些「很簡單的事」。

繼續唸書很簡單,等著考政府公職很簡單,等著考進大公司當 RD 很簡單。這些都只要重複簡單的動作,一直做著做著就能達成。

沒有人的時間被放在創造出真正的價值。沒有人的天分被放在真正對的地方。

這就是台灣的困境。也是台灣教育造成的問題。

為什麼美國創業這麼興盛?

Published on:

主要是,美國實在太大了。所以很多我們在台灣覺得很習以為常的事情,在這裡通通「很不方便」。而且因為太大了,又住商分離,所以很多商店更是很早關。

在很不方便的情況下,就會有人想要跳出來解決事情。而因為解決事情的利潤夠,很容易就吸引想解決事情的人跳下去專注解決。就算沒有 VC ,自己在 local 開一間也是夠養活全家。

在這裡併購公司也是很習以為常,主要是買公司是基於把別人買進來「直接拿市場」,或者「收購一門現有技術」或者是「收購一整隊技術人才」。所以出場相對簡單。

但在台灣不是這樣。

1) 很多事情很方便,人們想說 workround 一下就不需解決,不用創業了。
2) 人們對生活沒有想像力,沒有太多人以專業領域解決問題為生。多數跑去唸書,對於要解決事情缺乏想像力。
3) 創一門事業,特別是以新科技去徹底解決事情,很難短時間(半年內)達到可以養活全家規模。
4) 作法律不允許的商業創新(突破現有限制),在台灣多數是「刑法」伺候,不是「行政罰緩」。降低了人們想要創業的念頭。(沒有賺頭又要被抓去關)
5) 政府落後,只願配合既得利益團底修改法律修改行政命令。(多半是銀行、建商相關法律)。而非創業鬆綁。
6) 資金只願意投資快速回收的事業或投資標的。導致錢通通擠在房地產、飲料店,等等不會改變社會的行業。

當然我另外也觀察到,目前用來顛覆模式的主要「科技工具」:iOS / Rails 軟體人才在台灣還是太少。許多 1978-1986 左右出生的這個世代多半被科技硬體廠綁架去當血汗高科技作業員。所以我們明明有了非常厲害非常聰明的一群開發者。但卻不在這個浪潮的主線上。

===

一些簡單感想。有時間再寫更多...

用政策扭轉台灣,而非期待強人

Published on:

( 這是我從我 FB 上轉過來的,共四段連續的動態,所以這篇並不是一篇文章,而是四篇文章)

寫一些對於現在一些政治的想法。

我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一直在思考台灣的問題,以及要如何改變。坦白來說我是悲觀的。悲觀的在於現在的台灣幾乎是無法以 Refactor 的方式進行。因為目前的架構是極度崩毀的狀態。

(軟體)Refactor 進行需要幾個要件:

  1. 需要花一些時間凍結現有業務,在 Refactor 時不加功能,純粹改造。只對單一 component 翻修,邊補 test 邊修。
  2. Refactor 需要高級技術以及業務純熟人才,知道哪邊先修,而且不會修爛。
  3. 這部分的功能值得翻修,因為翻修的費用是高昂的。必須要值得補救,而且補救之後會讓業務擴增。

但是台灣社會不具有這樣的條件

  1. 整個國家社會是一直在進行的。不可能 freeze 某部分進行翻修
  2. 台灣根本不存在這種 refactor 政治 architect。我必須要強調,完全不存在。
  3. 很多地方根本不值得修理,而是根本應該爛到應該砍掉淘汰。

最重要我覺得根本的一點是,華人都有一種「團結」「儘量保持舊有架構」的假設理論,即便根本現實根本就不團結也不喜歡保持舊有架構。但是當遇到什麼需要變動時,這兩個字就會搬出來阻撓自己也阻撓他人行動。

很多人都會覺得這社會的終極解法是出現一個超級厲害的人,對現有組織進行 Refactor。那麼我們這個社會就會走向積極光明的道路。

我思考過很久以後,發現這是一個完全不切實際的假象。

我認為台灣目前這個社會的解法,不應該是獨靠一個強人掌控中央政府,而是要靠還能動的正常地方政府,積極創造能夠激勵公民獨立自發運動的政策,鼓勵公民自行扭轉這個社會,帶起正向風潮,讓其他人看到之後也能群起效尤(台灣人看到有話題的東西最喜歡抄了)。

比如說我覺得可以提議的是

例如 臺南市高雄市推行像紐約市對創業者友善的政策。或者是推動在地公民論壇。利用優秀的市民以及群起效尤的效應,正向放大。

我認為 leverage 眾人的力量去改變這個社會,才是這個國家能夠自我解救的道路。

而非是現在大家期待的誰誰誰主政,會帶給什麼力量,那都是太遙遠太不實際的方式,一個人的影響小,一個政策的影響大。而且我們國家沒有超人。我們幻想我們有,事實上我們根本沒有。即使有,再出現之前我們也會把這個人鬥死。

***

另外,我也不覺得能夠倚賴什麼素人。素人之所以是素人根本是有原因的。政治雖說大家都可以參與。但是可以玩的如魚得水,那也是要有相當程度的參與,以及專心投入。

能夠在政治圈內嶄露頭角者,本身均有相當智慧以及領導能力。(或者是金錢勢力)。

不是今天一個人說我要參選,我要公民參政,我能講出一番實話,我要藉由大家的力量來改變社會。

這些都是 False claim,講起來大家會很開心,實際上是狗屁。

你要聽實話的話,菜市場阿桑也很多實話,你聽得也很開心。

重點是該人心中的想法是什麼,該人要如何運用自己的能力駕馭這一切的資源。如果該人只是講「利用」「藉由」。那麼這根本表示該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在玩什麼遊戲,只是講一些大家覺得會爽的話。

要能成功驅動眾人,必定是有想法,能夠想出政策,而這些政策可以驅動出更強大的力量。

如果無法領悟這些道理的人,講自己是什麼新時代的參政力量,我都會覺得只是一個新的譁眾取寵的小丑而已。恕不奉陪。

***

為什麼我會講這些東西呢?比如說台灣現在亂象要怎樣救,哪個人去當科技部長,都緩不濟急?

就算靠大家眾人立拱高村長當上科技部長,我想也不會有多大改變,因為這不是「一個人很聰明」「講正確的事」就可以改變。

(我不是在講高村長沒能力)

而是你要如何讓政策驅動眾人自行崩毀現在這個架構,創造出新的生命。比如說我隨便舉三個亂來的政策好了:

  1. 嚴厲打房,剋第二棟以後的房子超高持有稅。
  2. 軟體 Startup 兩年之內只課 5% 營所稅
  3. 補助全民 iOS, Android , Ruby on Rails 課程全額學費

我想 9 個月之內台灣就會變成世界超強軟體 startup 國度。而不是還在那裡哀嚎我們只能做代工....

不要小看貪婪的台灣人民想賺錢的意願。

這就是政策驅動眾人的力量。

***

如果不把這些根本原因去除掉,比如說資本根本不鬆綁,投資軟體新產業根本不誘人。

你把哪個強者扔進科技部,結局都還是一樣。頂多只能辦辦跟青年業者的對談,大家聊聊 high 一下。六個月之後還是什麼事情都不會改變。

網路世界三個月就變一次了,誰還有辦法等你六個月六個月這樣吵。

本末倒置、倒果為因的台灣

Published on:

( 這是我從我 FB 上轉過來的,共五段連續的動態,所以這篇並不是一篇文章,而是五篇文章)

這個國家發展整個從頭到尾就本末倒置。

台灣是小國,本身就不適合發展需要高度勞力密集的國家。

因為這樣就會產生當一個產業需要人力的時候,會把某一個年齡層的戰力完全壟斷。

目前台灣的科技斷層就出在於當年科技代工業把所有腦力都綁架去「代工」了。結果在這個世代能夠進行軟體的人才稀少。

而且,科技代工能賺的錢是立基於對人力的價差,也就是要賺更多錢,必須僱用更多的人才能 scale。台灣本身就沒有那麼多人可以用。

就業機會多寡本身不是重點,而是每個就業機會能產生的價值。

***

然後這個國家培育人才的軌跡也很詭異,台灣人的資質非常優異。但問題是從小培育的 pattern 以及目標竟是詭異的不求最大個人產出價值,而是在於產生出一模一樣的「產業需求人才」。

比如說「醫生」「公務員」「科技代工廠員工」。

在這過程中,青年完全無法質疑這個過程的是非對錯。

國家花了超多錢,結果好像把教育預算丟進去焚化爐裡面燃燒而已。

不願意走這條路的人,被這個社會無限的詆毀。直到 30-40 年以後自己有所成就,才會被稱之為「台灣之光」。

***

但「台灣之光」誕生背後的促成推手,幾乎都不是「台灣」貢獻的。

所謂的培育也完全不是培育,而是給訂一個考核標準,逼使需要資源的人被迫放棄原先的目標走向同一個目的地。

比如說你必須完成一個科專,你必須在某某競賽裡面得名。

而不是你做的產品對社會貢獻了多少價值,促成了什麼社會進步的機會。

讓 TEST drive 了 DESIGN。

***

結論就倒推至其實這個國家很少以來會思考前因後果。通常只會看到果,以及產生的過程,很少會去思考因。

非常擅長把大量的資源都搬去強化整套製程。

然後台灣 50 年以上都在 repeat 這個過程。沒有人能夠提出新鮮的想法,就會把製程玩到利潤盡失,甚至腐化。

政府也沒有能力引領新方向。只能不斷的耗費國家資源想辦法讓應該被淘汰的產業,無法達到標準的人存活下去。而非是安排新的出路,讓人在適當的行業工作。

***
政府只是不斷的降低標準,挹注資源讓這些人假裝沒事的繼續的走這條路。

這不叫培植,這不叫保護產業。這叫把錢丟到焚化爐進去燒。叫人民抱著該被時代淘汰的人/產業一起陪葬。

[徵才啟示] 徵臺北市長 (筆試題目)

Published on:

最近實在對臺北市長選舉看不下去。明明台北市民是要選一個「經理」去當市長,帶領市政團隊,結果一堆出來亂的人。有那種自以為應徵經理,錄取後就會搖身一變董事長的候選人。不然就是根本沒有管理能力或者連訴求都說不清楚的候選人。

這讓我就想起我和我的朋友們,經營企業公司在徵工程師,明明把條件貼的很清楚,就是有人會有履歷亂寫,Cover Letter 亂掰,甚至連這個職缺內容都搞不清楚,甚至以為應徵上來是來當學生,不是做事的。

這種狗屁倒灶的事,放在臺北市長選舉,大家就會覺得怎麼這麼貼切。

不過重點是,企業要用人,與其把條件寫的不清不楚,等待有人不小心 meet 條件的人投到正確的機率實在太低了。比較有效率的方式:是設計筆試/面試內容,看答題的狀況,就直接看這個人符不符合資格。

不要再用盲目的「憑感覺」。

我認為臺北市長候選人要能回答以下幾個問題,如果現在還答不出來,我不會認為這個候選人夠資格。已經宣布參賽開始幾個月了還答不出這些問題。你可能人很好相處也願意做事,但就是不適合這份工作。

  • 你為什麼要參選臺北市長?
  • 你認為臺北市長的具體職務內容是什麼?
  • 你認為臺北市長需要具備哪些特質與能力?
  • 臺北市實質是一個公司,臺北市長實質是公司經理。這個職位需要有管理能力,請證明你曾經有 20 人以上的管理能力(我們需要即戰力)。雖然基層員工大多數不是你僱用的。但你可以挑十個副手跟你一起進公司。你現在的團隊有先挑了哪 5 個人?他們可以為臺北市做出什麼貢獻。
  • 你認為台北市現在主要的困境有哪些?請舉出五點,並說明你建議具體改善的方向。請在最後一段總結你為何具備這樣的能力。
  • 你希望在你帶領的臺北市,六年以後 ( 2020 )會成長為什麼樣的風貌
  • 現在市民普遍對台北市不滿的是:
    • 臺北城市過於老舊,有失國家門面
    • 臺北行政效率低落,公務員並不是來服務民眾,反而像是養老。
    • 臺北居民生活舒適度低落。(薪資低、物價高、房價高、居住品質低)
    • 臺北相比其他國際城市,國際交流活動機率過低。(人才、公司機會)

你對這些問題的看法以及具體解決方案。

  • 你認為臺北市民的競爭力是什麼?你認為要如何活用臺北市民的競爭力?
  • 你認為自己的優點與優勢是什麼?缺點與劣勢是什麼?你會如何將自己的優勢用於台北市政上?
  • 請列舉 10 個 33 歲以下的台北市優秀市民。

***

我相信若候選人寫得出來這些答案,選民會給你公平的回應。

(我認為這些題目算很基本。適用於各種政治公共職務。但不知道為什麼好像現在台灣很多公共政治人物連這些內容都答不出來。)

這個國家,人人都有責任,不是只有年輕人

Published on:

讀了本期今周刊:童子賢先生獨家專訪「學運只是搖醒台灣 最大的困難還沒來!」。想寫一些感想。

童子賢先生是這次學運中,我相對敬佩的一位企業家,因為相對於其他人,他比較能貼近年輕人的立場,並且支持公民不服從。但是我卻對於他在本篇專訪裡的結論深不表贊同。

我們對「反服貿」(?)的精確定義與態度

繼續談下去之前,我必須要講清楚,身為一個年輕企業家。我對於反服貿這個議題的態度是什麼?

上個週日,我一如往常到「天瓏書局」買電腦書,五六十歲的老闆偷偷問我,對於反服貿的議題態度是什麼?(聽鄉民說他也在跟他女兒辯論這個議題)

我是這樣回答他的:

首先我無法針對「反服貿」這個議題作表態,因為實際上這三個字只是「反服貿」整個議題的簡寫。

  1. 事實上我們先反的是黑箱作業(包含未經事先評估,破壞流程,瞞騙代議監督者,以及人民其進度)。
  2. 我贊成服務貿易,但不一定對象是中國。
  3. 對於中國的服務貿易可被討論,但不允許未經事先評估,進行談判。不允許談判後,未經審議執行。
  4. 對於中國的服務貿易,執行之後人民會受到影響。這個影響或許有好有壞。但就算未經黑箱或一系列的草率手段,依照目前政府的執行力,不管有好有壞,都會被政府弄成壞的。

沒有人一天到晚想反政府

「反服貿」這個議題,事實上只是表面逐漸平靜,但實際上現在還在延燒。

事實上走上街頭的這些人民很痛苦的一個癥結點在於:其實沒有人想要逢中必反,逢政府必反。大家都有自己的事要做,自己的前途要顧。沒人有那個美國時間遇到政府丟議題就出來鬧。看到大陸人士發言就抓狂。

但事實上我們看見以及正在面對的現實有幾個:

  1. 台灣經濟持續的衰敗,這個政府除與大陸加速進行交流外,毫無對策。

  2. 這個政府目前唯一的對策,竟是仰賴對中的服務貿易以及貨物貿易。而為了加速,他們不惜加速並且草率執行。

  3. 假設我國目前並不存在以上兩個問題。一般人面對的還有,國內法規的落後程度,造成我們無法放開手腳面對世界的挑戰。而且我國主管機關的官員,程度之低落,令人歎為觀止。不是尸位素餐、親信隨從,要不然就是完全非其專業,面對問題只會跳針與逃避(見 NCC 發言)。

  4. 即便認真想照著規矩走,也會被天上掉下來的腦殘的官員所想出來的「德政」,狠狠的絆一大跤。

導致了一堆國民不是不想專心做生意往前衝,而是絕大多數的精力要先被迫花在對抗政府上。

追根究底,就是這個政府直接要被換掉。否則整個國家無法一直這樣被內耗下去。因為最終的根本就是這個政府不但無能,還 100%失去人民信任。

試問,一個有能力執行正確政策的政府,沒事你會去質疑他決策不透明化,上下交相賊,官員污錢嗎?當然不會。你忙著賺錢....

要活得舒服。換政府變成了唯一的選項:

換政府的實際執行手段有:

  1. 推翻馬政府,成立新政府
  2. 全面放棄抵抗,中國政府接收
  3. 移民

這才導致了我們開始繼續延生思考到了國族問題。

童先生的平行世界裡並不包含需要面對一個亂七八糟一天到晚擋路扔炸彈的政府

在童先生的專訪裡面,他贊許學生在這場學運的表現,並提到了對學生反各樣議題的優先,並且提出對後續可能演化出民族主義的憂慮。

***
「台灣到底該何去何從,現在參與學運的年輕一輩想清楚了沒有?「眼前除了服貿,台灣還有核四要不要運轉?核一、核二、核三要不要除役?貧富不均、土地建商爭議、稅制改革、代議制度失靈等問題;這些議題慢則二十年、快則十年,都要交到這些年輕人手上。」

殘酷的是,今日年輕人所秉持的立場,在二十年後,真正走入社會,每日面對柴米油鹽醬醋茶時,經濟衰退造成的貧賤夫妻百事哀,還能讓年輕人堅持今日的立場嗎?

「你以為現在經濟衰退很嚴重?我敢保證,十年後會更嚴重,你的貧窮感與相對剝奪感,都會比現在更大。」童子賢挑明地說,「你現在可以喊著要尊嚴,但二十年後,小孩子學費付不出來、奶粉錢付不出來、媽媽生病沒有錢看病時,你會怎麼抉擇?」

所以童子賢說,「年輕人,你們還沒遇到真正的挑戰。」

***
童子賢緩了緩語氣,「對年輕人,我還是得說,你們必須學著去面對中國。

行政院衝突後,激進的聲音開始出來,從反黑箱服貿、反對國家暴力,甚至到反馬、反中,最讓他憂慮的是,這會不會把台灣帶往民族主義的極端?

「如果你主張的只是民族主義,聚在一起要玩的只是反中,那我沒有興趣跟你搖旗吶喊。」童子賢從來就不贊成將服貿議題投射成反中、恐中,「套句村上春樹講的話,搞民族主義就像是喝烈酒,天亮醒來以後,剩下的只有頭痛。」

***

你真的以為我們不知道嗎?但我們面臨到的是:不先拆炸彈無法繼續往前走。無法吃飽要怎麼出國。

童先生你不用面對這些拆彈問題,所以你眼中剩下的問題,最大的問題變成了「如何提升國際競爭力」。

但是我們最大的問題並不是。

我們面對的挑戰是我們要「同時」面對:失控的政府、努力活下去、面對國際的競爭

這次「學運」,精確地來說並不是學運。組成的分子實際上是 18-40 歲的人民。才有高達 50 萬人走上街頭抗議。

為什麼這些青壯人民要上街?

「眼前除了服貿,台灣還有核四要不要運轉?核一、核二、核三要不要除役?貧富不均、土地建商爭議、稅制改革、代議制度失靈等問題」這些都是我們目前正在遇到而且正在被整得很慘的問題。

我們還遇到不斷跳針的 NCC、文化部、經濟部,每天一天到晚製造炸彈讓人民拆。

我們還遇到國際目前的快速變遷,我們也承認我們可能打不過國際上其他的人民。

這些我們都知道,不用你特別強調點出。為什麼我們跳出來反,因為 25-40 的人民正在「深受其害」。而 18-25 歲的人「看到這些問題,他們比較有時間全天候,試圖釐清並討論這些議題,而且第一線衝鋒陷陣」。

這些在童先生你年輕的時代,你通通不用面對(因為你的時代沒有一個失控惡搞的政府,也沒有強大的中共不斷用文武議題對台灣造成干擾)。甚至你現在 50 歲。往後的 20 年,你甚至也不用面對。因為你的政經地位與年紀,不容易再被這些問題整到。

但是我現在 30 歲,跟我們一起上街的這些人,絕大多數還要在這塊土地上繼續活 40 年。而且我們現在的黃金歲月,甚至還要先花上 5-10 年被迫先「浪費」在解決這些亂七八糟的垃圾上。(你們當年可不需要)

我們在認真面對,不是為反而反。

而且我更不能理解的是,明明我們都要一起繼續活在這個島上至少 20 年,甚至你的兩個小孩也要活在這塊島上 40 年以上。為什麼你不會認為你也有責任一起解決問題(「這些議題慢則二十年、快則十年,都要交到這些年輕人手上。」「你以為現在經濟衰退很嚴重?我敢保證,十年後會更嚴重,你的貧窮感與相對剝奪感,都會比現在更大。」),只是忙著提醒我們不要為反而反,要面對國際上的競爭?

這個國家難道完全不關你的事嗎?

***

講難聽一點激烈的內心聲音:

「老的一天到晚亂大便,把賽都扔給年輕人甲,年輕人試著收殘局,還要被酸草莓,為反而反,恐無面對國際競爭力。

說實在我們年輕人有什麼理由繼續收留你們在台灣啊?」

為什麼我敬佩醫生

Published on:

上個禮拜參加一場飯局。席中聊到醫療困境這件事。聊到醫療崩壞,但卻沒有人願意幫醫生講話。

席中有一個長輩的論點是「醫生薪水已經很好了啦。你看新晉的『主治醫師』薪水『至少也有十萬』。」原本沒在關切這件事的我,聽了卻不知突然如何感到很震撼,出言幫忙反駁。(我是工程師)

大量的醫生因為不堪長期操勞,且領「低薪」,出事還會被人告,所以紛紛棄醫或轉科。很多人選擇不幫他們講話,是因為他們薪水相對高(況且這也是他們自己選的)。

我那天突然「思考」到,醫師這個薪水真的算高嗎?

薪水層級

Web 開發界的薪水階層是這樣的

  • 剛出社會沒什麼經驗,3X K /mo
  • 有一些工作經驗(約三年內),40 - 6X K /mo
  • 資深工程師 / 開發主管,7X ~ /mo

醫界的薪水是這樣的

  • 實習醫生 8K / mo
  • 住院醫生薪水 (1-5年) 50-7XK /mo
  • 主治醫師(通常等於一個小主管) 100K ~ /mo

工作狀況

  • Web Developer :一天工作 8 小時。公司偶有加班 1-2 小時,不需 on-call。倒站通常不用賠。
  • 醫生:一天工作 12-16 個小時。需 on-call,若出什麼醫療差錯,醫師會被告。

換算下來醫生的「工作量」大概是 Web Developer 的 1.5 倍,但時薪沒差多少。

類比

如果叫一個 web developer,一天工作 12-16 個小時(經常性的幾年)。假日 on-call。若有倒站,員工要負責賠,還要被告。那麼這個職位要給多少錢呢?

答案是:150K /mo 大概洗腦得到 junior 想發財的 developer。但三個月後可能就會不堪身體負荷逃跑了。至於 Senior,可能給多少錢都沒人要幹。

***

我們都知道要賺錢很多方式:想要高薪,可以去幹粗工(出賣體力活),可以去幹黑手(危險行業)。一樣可以領十幾萬。當然白領的不會想去做,是因為「耗體力」「工時長」。「他們有他們的辛苦的地方」。

那麼為什麼會有人覺得醫師領「高薪」而且「自願活該」呢?

我開始不得其解。而且非常敬佩還在崗位上的這群人。

讀書為亡國之本

Published on:

剛剛出門吃飯時,在 iPad 上逛 FB,看到朋友在轉貼 網路產業 面臨兩大人才困境 這篇文章。裡面有這樣一段話:「詹宏志對於學界,在網路應用理解較業界落後,也感到憂心,希望政府創立國際化網路教育機構,培養台灣網路產業的國際人才。」

看到這句話,讓我怒火中燒。平常吃火鍋都會加點幾盤菜的我,草草吃完一輪就立馬想回家寫文回應。

(先跟讀者抱歉,我實在不想當一個標題黨,使用這麼聳動的標題,但我實在想不出更好的標題來歸結這個現象了)

人才的流通才能促成實力的提升,創造大量的職缺才能促成人才與知識的流通

Fuck,你們是真不知道還假不知道。台灣「沒有足夠的人才」是因為什麼?是因為

  1. 台灣沒有足夠「位子」讓年輕人在各公司中流動歷練
  2. 台灣沒有足夠「職缺」讓年輕人在單一個公司中歷練提升經驗值
  3. 台灣對好的人才,給不到足夠的薪水讓他專心無騖的在一個位子上打天下

這就是為什麼:

  1. 為什麼有能力的年輕人不願意繼續留在公司裡面「等待陞遷」,而選擇自行創業。因為別人不給我們機會,我們至少可以給自己機會。
  2. 為什麼有能力的年輕人願意忍受離鄉背井,接受外地的 Offer。因為就算外地薪水不怎麼樣,總有機會接觸到不一樣的世界。當然,外地的薪水通常往往更好,生活品質相對也可以讓自己專心無騖的在一個位子上打天下。

造成了台灣現在有「人才困境」的現象。

如果各位將願意捐給學校「一棟系館」的錢(幾億),捐給學校「蓋一座圖書館」的錢(幾千萬)。拿去投資已小有規模的公司十家、初創企業數百家,去創造職缺。得到的效應會遠遠是「蓋系館」、「蓋圖書館」、「創立國際化網路教育機構」這件事的幾百倍。

網路人才是怎麼培育的?大陸現在的網路圈是怎麼培育的?他們有國際化網路教育機構嗎?別開玩笑了,他們有非常非常多的大、中、小公司,非常非常多的職缺。讓年輕人可以充分的歷練,這才是他們強大的原因。

我在 2012 跑去 San Francisco 參加 Golden Gate Ruby Conference,在午餐時間跟遇到的新朋友聊天,深深為他們各公司的 Junior Developer 程度所驚奇。詢問他們培訓祕訣是什麼?他們回答「因為矽谷職缺太多了,各大強者不停的在各公司裡面換工作,他們每到一個公司就會建立更棒的 Culture,流通幾次後,大家平均的能力就會提升的非常快速了。」

所以重點是什麼?重點是「人才的流通」。而「人才的流通」又建立在「大量的機會」上。

那我們想出的解決方法是什麼?

「蓋培訓學校」。

國際間哪一個國家國力強盛是因為政府「蓋培訓學校」強的你跟我講? -_-

長輩的幫倒忙

這可以怪詹先生嗎?我不知道可不可以怪。但從長久的觀察我發現到一個現象,也許可以稱之為「長輩的幫倒忙」。

昨天我去參加一個飯局,席間有一個應該是四十幾歲的叔叔,問大家一個問題,他很擔心他家正在上國高中的小朋友,他的全校成績在退步。他不知道怎樣幫他的小朋友,問我們在座是否有解法。

我直接回答他:「生命會找到出路」。他無法理解。我追加補充:「我之所以有今天這樣的成就,是因為我知道自己想幹什麼,但我爸爸逼我走他能夠理解的道路,我知道那不適合我,但無論我怎麼解釋,他都無法理解,只選擇執意的『幫我』。最後逼得我選擇毀滅我自己,到他覺得不需要花再花任何力氣在我身上的程度,從他放棄我的那天起,我開始重生。」

我不覺得任何一個「正常人」直覺想要幹「壞事」,尤其是對他的孩子。他們一定是想對他的「孩子」幫上最大的忙。以他「最能夠理解的方式」。

所以他們會選擇「幫孩子找能夠達到成績最好的學校」,要是孩子成績往下掉,就再幫孩子找「最好的補習班」。

在他們的理解裡面:

  1. 讀書成績好 = 成功
  2. 補習 = 提升讀書成績
  3. 學校 = 可以讓小孩有效率讀書的地方
  4. 好學校 = 可以讓小孩快速有效率讀書的地方
  5. 不是讀書的事情 = 浪費時間無效率,會讓成績變差

但是成功真正的定義是什麼?是「做自己喜歡且擅長的事,從而達到豐富的成果」。

讀書跟這個關聯度一點都沒有。好啦。勉強要說,如果你喜歡當教授,可能很會讀書 = 成功。

讀書只是「暫時的」加智力,實作才能留下這些能力

別誤會。我並不是反對「讀書」這件事。相反的,我非常喜歡讀書,我的朋友常被我家的藏書量以及我讀書的速度所瞠舌。

書是很棒的東西,裡面會有非常多且非常有價值的前人寶貴經驗。

依據我的理解,讀書可以被看成是一種「暫時增加智力以及等級」的行為。

換個場景,如果有玩過 RPG 遊戲,不妨這樣想。你是一個法師,讀書可以被看成是「五小時內智力增加 20 點」的靈藥,在這 5 個小時內,你可以越區越級去打怪,快速累積 Exp。

但是呢,如果你要永久拿到那個增加的 20 點智力。是真的必須要一直一直戰鬥,提升等級,才能讓那增加的 20 點智力永久變成自己的戰力。如果在時限內沒那麼做,這些暫時的能力會消失。而且更慘的是,如果屆時還停留在高等級區的話,就會被怪屠殺好玩的....

有趣的是大家都很沈溺於一直吃這種藥,但不想打怪 XDDDD

* * * * * * * * * * * * * * *

我國中一年級時,有一天在整理家裡的倉庫,意外地找到 6 歲時上何嘉仁美語的課本。那天讓我非常震驚的一件事情是:我竟然無法看懂裡面大部份的生字。但在記憶中,我在 6 歲時,英語非常非常的流利。(當時,我爸投資了很多在我的英文學費上,也投資的蠻開心的)

* * * * * * * * * * * * * * *

我自己在主持一個 Ruby on Rails Meetup,也出了一本教人學會 Ruby on Rails 技術的書 Rails 101 。但在聚會裡面,我最常遇到的狀況是:

  1. 我買了很多書「看」,也買了你的書「看」。但為什麼我還是學不會?(那你有練習照著書做嗎?)沒有耶。那很麻煩。我都「跳過」。
  2. 我「做過了」 Rails 101,但去面試人家還是不要我耶。(那你寫了幾次?)我寫了一次。(在場的都至少寫了 5 次以上,寫到 CRUD controller 背熟了為止)

* * * * * * * * * * * * * * *

我們國內的教育非常著重看書,上補習班。灌智力點數。但卻輕忽實作。甚至覺得「實作」浪費時間。

比如說上物理課只注重「背教材」,卻把「物理實驗課」砍掉。我們沒有親自看到課本的東西真的被實做一遍出來,心裡怎麼會有深刻印象。當然考完就忘記了。

結果最後就陷入惡性循環,不停的「花時間」「灌智力點數」。結果灌了 20 年。lv 還是 1。

為什麼我們恨這些五六十歲的前輩

小時候,

我跟我爸爸說可不可以給我錢去補習。OK。
我跟我爸爸說可不可以給我錢去訂大同資訊(當時考大學的速成題目補習教材)。OK
我跟我爸爸說可不可以給我錢去補碩士班。OK。加油

可不可以升級家裡電腦和網路讓我上網學東西。NO。你一定都在打電動。而且功課會退步。
可不可以假日多一點時間給我用電腦。NO。你一定都在打電動。而且功課會退步。

我只要碰電腦就會被罵。成績往下掉就會被打。我講了我只喜歡電腦,我全家的長輩說這行沒出息。

(P.S. 我現在的職業是程式設計師、創業家。我擁有一家程式開發公司。和一間網路服務公司)

我爸是在害我嗎?我相信他很愛我,只是以它能夠「理解」的方式在「用力」的愛我。

但這樣的方式不但讓我在當時非但不感謝他,而且我還非常恨他。

前輩應該做的事

經過昨天有那位叔叔的飯局,今天看了詹先生的言論,和看了一些荒謬的國內硬體大廠要前進雲端產業的言論。

我發現,他們不是不擔心國家。而是非常擔心國家。所以他們要以「他們能夠理解」且「最有效率的方式」幫助後輩。這些具體方法是:

  1. 繼續留在他現在的位置上,指導政策
  2. 呼籲政府成立「專門機構」、「蓋學校」

真的。他媽的。別鬧了。

你們應該做的是 「退休」然後「投資公司」和「創造工作機會」

Why I respect Benedict Cumberbatch

Published on:

在前幾則的 FB 訊息我有透漏我敬佩 Benedict Cumberbatch。這則影片是 "Why"

老實說,我跟別人一樣,也是從 BBC 版的 Sherlock Holmes 開始知道這個人的。當然第一印象也是覺得這個人很 Sexy。可以把高功能偏執狂演的這麼棒。

但接下來一般人的反應就會把某個明星與他最成名的角色「福爾摩斯」連結起來。在記憶中建立這個鏈結。但同是「福爾摩斯」,來看看小勞勃道尼的作品好了...你難道不會覺得小勞勃道尼其實就是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的鋼鐵人嗎?

說穿了。他是在演自己。跟李奧納多迪卡皮歐一樣。

這不是貶意,因為我不是演員,光是不笑場忘詞,我就做不到了,所以我沒資格批評他們。我在這裡要表明的觀點是,我觀察到的演員蛻變都是:「一般人」-> 「演自己」-> 「就是那個角色」-> 「每一部戲都看不到上一部戲的影子」。

劉德華最近開始拿到影帝(過了二十幾年)是因為他終於作到了「不再是演他自己」。(i.e 我並沒有說他有辦法做到「就是那個角色」)

為什麼我敬佩 Benedict Cumberbatch 呢?從 Sherlock Holmas 之後,我開始一部一部看他新的作品,剛開始只是覺得他戲路寬廣,勇於挑戰而已。當然了,我後來發現他竟然還能勝任「聲優」這個工作。

因為「神探夏洛克」是一部需要「每集看三遍才能徹底享受細節樂趣」的影集,所以最近我有空,就把這一部沒事翻出來看。看完了我開始看「八月心風暴」「危機解密」「闇黑無界」...etc.

這時候我開始驚覺到,他每部片作到了「就是那個角色」...(因為在一天之內連續看了五部不一樣他的作品...)

而且當這些片連看時,我發現了我在「每一部戲都看不到他上一部戲的影子」。

(中間我也有去翻他舞台劇的錄影...科學怪人,Jonny Lee Miller 跟 Benedict Cumberbatch 演 Frankenstein 和 Doctor 然後互換角色。只能說兩個人不在同一個水平...)

當然讓我覺得最 Orz (五體投地)的是史茅格的配音。我本來以為 BC 只是對史茅格進行配音,後來也發現他也擔綱了「動作捕捉」的演員。(聽說是毛遂自薦的)。當然看了許多電玩「動作捕捉」的幕後,都會知道事後還是會修很大。

http://www.youtube.com/watch?v=1SfQpGORLr8 但是當我看到這個幕後影片時,我真的認為他演活了爬蟲類的神情...

我們都知道,人類都有自己的特殊專長,當這些特殊專長極其突出時,這個人就會被人稱讚為有天分的天才。但是,要真的做到一個「職業」頂尖的選手時,僅有「天分」是「遠遠不夠」的(不誇張)。你必須練習練習一直練習,才有辦法在上台的那一刻閃耀。

但是問題是,很多人通常在「有天分」的階段的時候,就會認為「自己這樣已經夠了」。(更不要說,如果去查的話,你還會發現他其實還有「家世」)

我在 Benedict Cumberbatch 身上看到的是他的極其努力的讓自己登峰造極。「動作捕捉」這一個幕後影片帶給我的衝擊絕對不只有「他很有天分」這種感受而已。而是一個「有天分」的天才在探索自己無盡的可能。

因此,我敬佩 Benidict Cumberbatch。並深感自己的渺小不足。

玩具、工具、產品

Published on:

以工程師的觀點這三者幾乎是等價的。或相差不遠。

一個產品一定可以是「玩具」、然後變成「工具」再變成「產品」。

不過變成生意人之後,你會很清楚這三種是不一樣的東西。

當然越前者可以帶給你的腎上腺素越高,好像吸毒一樣會上癮。

但真正可以改變你人生的。是「無聊」的「產品」。


xdite@xdite-6 ⮀ ~/projects ⮀ ls -alh | wc -l  
  246

這個數字之後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