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想創業

Published on:

認真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好了。

認識我比較久的朋友,相信都不會驚訝於我現在要創業這件事。事實上,「創業」一直是我出社會以來的終極目標, 只是當時的心態,跟現在已經大大的不同了。

我 2006 年大學畢業。出社會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間大學的計算機中心管全校機房。當時,我每天的生活就是上班 寫寫公司要的程式,下班開開心心的寫部落格。這是一份幾乎等於準公務員的工作,可以研究自己喜歡的技術,下班 寫自己想要寫的文章,每天都很開心。

其他什麼事,我都沒有想,我甚至沒有現在網路上的年輕人這麼野心勃勃,我只想過好自己的日子。

坦白說,我也根本還不知道自己想要當什麼樣的人。我只知道這樣的生活,我還算開心。也許有一天,我會在裡面晉 升上去,變成一個小主管,變成一個大主管,最後可能開始自己公司,最後有一天退休。Anyway,對於細節我並沒 有想像,反正那時候還不是我能考慮到的事。

我在 2007 年接觸了一套技術,叫 Ruby on Rails。這套技術很神奇,能讓你瞬間做好一個網站!

當時的我會寫 PHP,但是並沒有很熟,以我的能力我只有辦法改一些些網站,寫一些表單。 但是比較複雜的大網站,我就作不出來了…加上寫 PHP 真的很燒時間,我有一大堆鬼點子,但是每次用 PHP 寫, 但是搞到最後我都每次都沒有耐心完成。

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頭痛的事,所以我一直在找克服這個問題的解法,看是要換語言還是要想辦法改個性。

當時,有前輩跟我說,有套東西很神,寫東西很快,這套東西就是 Ruby on Rails。我也笨笨的,就去買了幾本書, 開始學怎麼寫。其實剛開始也不太會寫,於是又有人跟我說,寫 Rails 就是要用 Mac 才不會卡來卡去。是不是真的我根本 不知道!!但是我當時實在受夠 PHP 了。我想真正學一些厲害的東西。

我當時的月薪只有 35000。一台 Macbook 要大概 36000。我瞞著爸爸媽媽去用永旺分期(六期),買了一台我這輩子買過 最貴的電腦。(那時候我根本窮的要死,一個月拿六千塊去買電腦,加上我平常買書也買很兇,搞到我都快要吃泡麵了。但我 單純的只是下了決心我要學不一樣的技術。)

大概是我很認真的想學吧。我根本不知道 Mac 是不是跟 Rails 有直接關連,但是總之,我照著書認真練技術,下班不寫文章, 就是一直在寫程式。寫著寫著,我竟然有辦法一直亂寫出東西了,而且這東西真的是可以上線的….

真的超爽的。

(待續)

===

更爽的是,我當時無聊亂做的網站( yes..就是 2008 年很紅的 VeryXD),很受歡迎….

哇靠,OK,上班其實很無聊,作自己的網站爽多了,超多人用你的東西。還有一堆人會叫你大大,有創意的大大。 這種生活超爽的,比公務員的日子爽多了。但是寫程式漸漸佔掉我的下班時間,我都沒時間寫部落格了。 加上上班的日子比起下班的日子真是無聊太多倍了。

當時也是什麼創業風潮很紅。

好!既然我現在看起來很厲害!那我要創業!

(其實現在想起來真可怕,我只是不想要那種無聊日子而已,我根本不知道後面是什麼等著我…)

就在這個念頭燃起來沒多久之後,有次去網路上某位大大他家聖誕吃火鍋,我就順口跟他提起,我想創業這件事。 他澆了我一頭冷水:「你這東西開不成公司」。(其實也沒有很狠,也只講了這一句,但他也沒跟我說為什麼。)

我當時聽了很震驚,也很生氣。但是很快的我就冷靜了。因為我不知道我在氣什麼。他也不像看不起我的能力…

看起來應該是我太天真了。我開始研究,我到底哪裡天真?

很快的,大概因為是念數學出身的關係,我很快就分析出我哪裡很天真:

  1. 這東西要賣給誰?

  2. 誰要付錢給我?

  3. 都收不到錢,我辭職要靠什麼吃飯?

  4. 就算都不考慮錢的問題。我自己一個做的完這些網站上的 feature 嗎?

  5. 我就算 Rails 技術很厲害,但這麼多功能,看起來我自己也作不完,那可能我也要請人,請人要花 多少錢?我付的起嗎?

  6. 就算我請的起人,我管的動人嗎?我知道怎樣團隊合作嗎?如果不知道豈不是浪費錢!

  7. 我只有一個人,就算我自己寫程式,要賺錢還要跑業務。我一出去跑業務程式工作就停擺了。那怎麼辦?無論如何我都需要請業務….

  8. 業務的錢要從哪裡來??

  9. 請人到底總共要燒多少錢,開公司到底要燒多少錢?就算給我五百萬,那可以擋多久?

我發現,這些答案!我都不知道!!!

他媽的好像只是不想上班被人管作無聊的事而已…我頓時覺得我真的蠢到爆炸了。

(待續)

===

但是自從做了那個網站,並且無意間變得很受歡迎之後,像點燃了我內心一把火。我對未來有了方向:

「我想要作我喜歡做而且拿手的事。作我認為正確的決定,把每件事都做的很好。不管是公司還是網站,產品必需要是賺錢的。我作些事時必須要很開心。」

我還是想要作自己的網站,但是我很清楚知道:當時那九個問題,我都沒有答案。 這樣出去大概直接三個月就變成炮灰死超慘。

所以要創業的念頭就死掉了。我想我可能還是需要龜在現在這家公司繼續練功,練到有一天我都知道這些答案為止吧…。 那又可能也是以後的事了吧 orz

幾個月之後,因為那個網站還是繼續紅下去。所以社群前輩有另外一個大大又約我吃飯想談合作。 跟這個大大吃飯徹底震撼了我。

Why?

我在大學期間,就是一個每天都粘著鍵盤的阿宅。這位大大的文章和技術討論串我都看過,印象中我「自己覺得」我技術沒有跟他差很遠。 但是跟他聊天以後,我超級錯愕,他的程度讓我連車尾燈都看不見….

我回家以後,又再檢討我到底哪裡作錯了,我不是大學時程度沒有跟他差很多嗎? 為什麼他現在這麼強,強到連車尾燈我都看不見…..

很快的我就得出一個經驗,他有在公司上班實戰,玩過超多東西。但是我沒有…

要是我再躲在公務員的舒適窩裡面,慢慢練功練爽的話,我的程度只會被我自己學習的速度和眼界卡住。這一輩子別想翻身了。

一想到這一點,我就他媽的再也忍受不了了。

跟大大聊完天的那個禮拜五,我就辭職了。這時候我根本沒想好我下一步要怎麼走。我只知道,我再不離開這裡,我就會害死我自己。

我其實不知道我之後要做什麼?但是我唯一知道的是,我對那九個問題,我沒有答案。

也許我真的太菜了,我應該去別人的創業公司上班實戰,找答案。而且這比創業更好,我找答案,別人還會付薪水給我。

(待續)

===

我在一群大大開的創業公司找到了工作,接案寫 Rails。當時大概是我最好的選擇了吧… 在裡面有非常非常多的實戰歷練,在這個過程中,我找到了很多我要的答案,不完美,但有答案。

在這個過程中,我本身自己技術上和眼界上也成長了很多。(在這裡很感謝當年收留我的大大群們)

創業公司生活好像跟我想像中的非常的不一樣,有些地方大家作對了,有些地方好像作錯了,但是我說不出來。 我不確定這是不是我要的…

我想換換環境。

於是我換到了一間被收購的所謂「成功」創業公司上班,想看看所謂「正規軍」是怎麼作戰的? 大概是在前一間公司被狠狠鍛鍊的關係吧。我在這裡算非常游刃有餘,事情都很容易完成。 (前一家公司用 Agile / Rails 操兵,也學了不少專案管理技巧)

太容易完成工作,上班就很容易無聊。我就開始看看同事們在做什麼。

這家公司網站流量非常的大,於是我在這裡學到不少 scaling 技術。但是我發現這裡雖然看起來比上一家 公司,比起前一家公司來說「正規」。但是我覺得,工作效率非常非常的低….(個人意見)

這裡不是反而有很多專業的管理階層嗎?怎麼反而會變成這樣。

於是我開始研究「為什麼?」

我回家買了很多管理書,研究為什麼。找出真正的問題,並且問自己,若我是他們,有辦法能夠做的更好嗎? 每次一看到我覺得很離譜的事情,我就回家研究,把答案找出來,把作法背下來。

我沒有帶過人,但是我想這些東西學起來,我想我有一天應該用得到。

就這樣又過了半年。

公司一個專案失火了。老闆拜託我去收那個爛攤子。這個攤子風險很高,我自己也知道。 但是我想試試看。(反正也沒想人救,大家都閃得遠遠的,老闆也坦言他自己知道炸定了,所以派我去只是 希望我用 Rails 搭個門面,讓最後看起來不要炸太慘…)

任務是在一個月之內,把一個 EC 網站做好上線,手上只有三個剛學會寫一點 Rails 的 RD。我被賦予的目標不強求 把這個人家之前做了半年但進度很低的網站做完上線,只要補洞到可以驗收門用就好。

我賭了下去把這之前學到的所有技巧用在這一仗上。每天沒日沒夜的工作,抓進度,寫程式,測試…etc. 最後我們竟然把這個網站「寫完」上線了(yes..在短短的一個月…我自己都覺得我很瘋狂很屌)

完工的那一天我知道,之前我想追求的那一堆問題中的「一個」,已經解掉大半了….

(待續)

但是我還有八個問題躺在那裡沒有答案。

多數都跟錢有關。而且我還是他媽的不知道怎麼 bootstrap 一個 bussiness。

這時候,我現在的老闆(嬸嬸)問我想不想去他那裡上班。(嬸嬸是他的綽號,因為我老是笑他很小氣,像嬸嬸) 那裡什麼都沒有!但是他想要 build 一個很大的網站。

我答應了,雖然我有些朋友笑我是白癡。因為他們說嬸嬸那裡真的什麼資源都沒有,而且他們也不熟網路,而且嬸嬸 是傳說中這個集團「最精打細算,最節儉,個性最固執,最難搞,最臭臉」的高階主管。我幹嘛好好的從集團最紅的網路公司, 跳到一個網路沙漠去幫一個惡魔賣命,不用三個月我大概就會哭著說要調回來了吧。

我不害怕。因為我知道,我已經解了九個問題中的一個答案了。我最起碼最起碼,有辦法搞起一個團隊,真真正正的把產品做出來。

我很想找到下一個能幫我付探索這八個問題的學費的公司。我更希望從這裡獲得的是:面對什麼都沒有的環境,我要怎麼自己爭到這一切, 並且把一個網站做起來….

嬸嬸要是如傳說中的這麼惡魔那更好,打敗惡魔我以後應該什麼都不會怕了。於是我就去了…

我掛了一個「經理」職銜,名為經理,但其實我底下什麼人都沒有。嬸嬸只多扔了一個所謂「專案經理」來幫我作網站,這個專案經理 會寫一些 PHP,然後我們要作整個事業處所有想要做的網站。

我們當時最大的一個網站叫 T 客邦,Alexa 排名 350。嬸嬸希望四年之內做到 Alexa 50。我說我可以。 (其實我不知道我可不可以,但是我覺得有希望)

當時最慘的是,其實我有很多 head account,但嬸嬸不讓我亂用。最好是我一個人就幹出所有東西。我每天找他吵架,慢慢把資源炒出來。

在這裡做事幾乎沒什麼資源,預算只有一點點。我不以為意,我知道,要是我創業,大概也是這樣的情形。我幸運的是,這邊起碼每個月發的出薪水。 除此之外,信任、資源、機器,都要用戰功換來,燒我的肝換,有時候還要跟嬸嬸用騙的騙來….

我知道這很辛苦,但是我待過創業公司,我知道這邊其實還比創業公司壓力小多了,起碼我每天不用煩惱發薪水的錢從哪裡來。雖然每天事情 多到作不完,爆肝都做不完。

我在這裡,把我所知道的答案和學到的技巧用上了。每一個我沒有遇過的狀況,每一個我傷腦筋的狀況,我都盡力去研究怎樣解決,學習下決斷, 學習作抉擇,學習怎樣賺錢,學習怎樣騙資源,學習怎樣編預算,學習如何把做事流程標準化,學習怎樣訓練培養團隊,學習怎樣讓團隊高效率

大概是糟糕的狀況我在其他公司看多了,這裡遇到相同的狀況,我很快就知道怎樣閃避。另外我也利用這個機會,實踐一些,我認為是正確的 想法,但在之前沒有機會施展的。

很快的,不到四個月,我建立一個連鎖事業的雛形…..網站成績幾乎用跳的

就在這時候,我被傳說中發給我年薪幾百萬的 H 社挖走了。

(待續)

===

年薪雖然沒有八百萬,但是我的 offer leter 上面的薪水數字確是超過 100 萬新台幣…。 這也沒什麼好奇怪的。因為我的職稱是「資深經理」。

我的工作就是去 bootstrap 一個新的 service 。

但是很快的,我發現我不喜歡在這家公司的生活。

雖然目標是 bootstrap 一個新的 bussiness。但實質上,我真正做的東西卻不是落在這個目標上。

我是喜歡作東西做事帶團隊向前衝的人,但我在這裡做的更多是無止盡的會議以及寫 mail,以及…幹拐子搶資源。 雖然大家都很羨慕我這麼年輕就當到了一個別人要努力幾十年的位子。擁有了要奮鬥非常久才能賺到的物質水準以及生活品質。

但我清楚,我不喜歡這種生活。相信我,喜歡做事的人,真的讓他拿到「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大概三個月他就會發瘋的…

更何況,在 H 社上班更令人可怕和討厭的事情不是這些事,而是別人都當你中樂透,當你搖錢樹。開口閉口都是錢和勒索請客,這樣的日子過久了真的很厭煩。

所以我辭職了,回去蓋我當初沒有蓋完的城堡。

我是一個非常信守承諾而且認真的人,答應別人什麼事我都會希望我盡可能的做到。 我答應嬸嬸要做到 alexa 50,我沒有做到就走了,我對他非常愧疚。

於是我再次回去找他,希望能再把這件事完成。

能不能做到 50 我真的不知道。但是不管作不做得到,我想要知道自己的能耐。 我再花了半年多…..

嗯,我兌現了我的承諾。

雖然沒有人曾經看好過我,一秒鐘都沒有。每個人都說我說大話,每個人都說我愛吹牛,但是無論如何我作到了。 因為我很清楚我的目標是做什麼。我知道怎麼作。我知道離目標還差多遠。我知道去哪裡找到答案。我知道怎樣在公司能承受的風險內,既當創業家又當專業經理人。 即便有時候我不是那麼 100% 肯定我在做什麼。

我也知道我在這裡是為了什麼,因為我從來沒有放棄我想做的事情。我只是盡力把我能做的事情做的很好。 把事情做的很好,在事業上就很容易被人提拔,很容易順便得到你想得到的一切。( 包括薪水,職位,能夠參與的計畫,知名度 ..etc.)

放棄高階經理人職位,放棄高年薪,可惜嗎?我不覺得。

我不是用虛假的話術騙來這一切,這都是用我逐漸累積出來的想法和實力賺的。我不覺得創造出這些東西而學到的的這一切技能和知識,會隨著我辭職就會蒸發。

我在 2010 年 4 月加入 T 客邦,兩年後我實踐了我的承諾。在這個過程中,我也順便找到當初回答不了的九個問題的答案。

但我很清楚知道,這個事業始終不是我自己的。所以我把這個事業交還給了嬸嬸。

而我要去再作那個我 2008 年做的那一個愚蠢的夢。起碼現在,我看起來沒那麼愚蠢了。

我的新公司網址是 http://rocodev.com 。我提供專業的網站顧問諮詢服務,歡迎參考。

連續創業家與職業經理人

Published on:

今天行程整天都是滿的。所以現在這個時候我已經沒什麼體力了。所以簡單回答 Lawrence Lin 的問題 : https://twitter.com/#!/deduce/status/172860057074143232

其實我認為連續創業家和專業經理人不是非黑即白的選項。事實上,如果要討論這個問題,我們必須把連續創業家和專業經理人 breakdown 來看。

連續創業家可以粗分成兩種:

一種是賣股票。透過洞悉創投其實只是想要買賣未上市股票的本夢比,製造一些蟑螂網站賣出去。這種人當然只有興趣作 1-60 分的事情

一種則是真的賣出去「事業」。不要以為事業很好賣,其實如果不是賣給創投的話。很多企業併購事業時,是會考慮被併購對象的各項指標,包含市場佔有、淨利率、公司有無隱藏重大風險(比如說少了創辦人還能不能運轉,退休金),購買之後的助益 …etc.

通常這就是一個真正的「企業」了。這樣規模的企業,如果創業家本身不具備「專業經理人」素質。他是無法連續打造能夠永續賺錢的模式,更別提能夠把雞母出場….

創業家跟專業經理人很大的差別在於,創業家能夠容忍相對較大的風險,在外界看似相對大很多的風險下,built business from scratch,也就是作 1-60 分的事。而專業經理人反過來說,他必須要能盡量消除風險,並且在既有的體系下創造出更大的利潤,也就是 60 - 90 分的事。

這兩種性格上某種程度上是很大的衝突。但有沒有創業家是有辦法作 0 -80 的?有。有沒有專業經理人是作 30-90 的?也有。

比如說連續能夠製造成功賺錢企業的連續創業家。比如說能夠在大企業將小部門從小拉拔成長茁壯並連續複製賺錢模式的專業經理人。

有的時候我並不覺得這是天生的問題,而是不管在其中一個角色,你無可或缺的就會去接觸到更多知識,而讓你對另外一邊的比例更傾斜了點。

很多創業家,在經營公司的時候,學到了更多的管理知識、財務知識,因此自己同時也變成非常專業的經理人。

而有些專業經理人,在經營企業內部部門時,對各種未知的巨大風險逐漸洞悉,因此原本別人視為巨大風險的「風險」就再也不是風險,反而是可以利用的機會。有著專業的操作知識,加上對風險的無畏。自己也漸漸往另外一方面傾斜。

而我印象中所謂的成功的企業家幾乎都是這兩種人,無論他是從創業家開始還是經理人開始的。

如果說有誰只適合作 1-60 分,有些人只適合作 60-90 。我倒不覺得這可能有達到字面上的分數….

不可能不漸漸重疊。如果只能固守在這兩邊的端點,我只能覺得被這樣描述的人,能力有限而且沒有在進步….

http://www.facebook.com/xdite/posts/275788992491537 http://www.facebook.com/xdite/posts/10150699659603552

賣公司 不是 炒股票 是要製造能夠賺錢的機器

Published on:

pic

原文 : 地圖日記共同創辦人 Jerry:「創業家, 你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賣公司」 | 創業基地-免費的台灣創業團隊資料庫

我是這樣想的。昨天有跟別人在聊到創投。其實不少創投是將 startup 當成「股票」在賣。所以如果你想要參加這場金錢遊戲的話,你的首要重點絕對是把自己包裝的很漂亮很好賣。讓他們在這場金錢遊戲裡順利將你炒高轉手間賺差價。這也是 kuobrothers 在這裡講的重點,完全沒錯,你的目標是參與套利出場,賺取金錢的話,可以 apply 在這上面。但是你是在做產品做服務的話,為了「賣相」,那就本末倒置了

有一本書是這樣的:公司賺錢有這麼難嗎:所有創業家相見恨晚的一本書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30706

裡面也在講賣公司的事。但不同的是,這本書為什麼教你所謂賣公司的重點是:你要讓你的公司變成是可以自動賺錢的機器。這樣才在市場上能夠「賣得出去」。最後不論你想不想賣公司,變成自動賺錢的機器才是一個成功公司應有的樣子。

談專案管理的想法

Published on:

其實很簡單,就是要把該做的事情,列出大致上該要作哪些事,總預算是多少時間(什麼時候一定要上線)。先列出來。

再把該做哪些事(大項),逐步拆成小項,確認細節。如果時間不夠,或者是想太多的,那就應該被扔到 low priority。如果需要對方合作的,必須要「自發主動」寫上足夠的 detail,丟給對方並附上 deadline 讓他 followup(雙方都必須要有這樣主動的認知)。

不要很開心很嗨的一下子就跳下去寫認為自己擅長且很快的部分,結果因為沒有跟對方溝通結果很多東西必須重新來過。

重要且要花時間來回溝通的要先作。把 scope 釐清並且劃清楚結案邊界。才不會連一個簡單的東西都因為陷入完美主義,結果最後投入太多資本作不完。

自己不是最便宜的人力,免錢的東西才是最貴的。

畢業感言

Published on:

這兩年下來我學到的東西…

我是從 2010/3/1 開始到 T 客邦上班的。到這個月底止整整兩年。

  1. alexa 從 TW 350 前進到 53 ..


  2. 流量從小於 1Mbps 前進到超過 100 Mbps


  3. 從只有自己帶著一個專案經理開始,人最多時自己的 team 吃飯需要開一桌 (10人)。新人介紹吃
    飯開一桌要吃掉一千多塊…


  4. 從只有一櫃一台機器,開到兩櫃十幾台機器。所有機器和站台都是雙保險三保險..


  5. Ruby 從 1.8.6 -> 1.8.7 -> 1.9.2 。Rails 從 2.3.2 -> 2.3.5 -> 2.3.8 -> 3.0.0 -> 3.1 ->
    3.1.3。架構翻修整理了無數回…


  6. 團隊實作出了無數的標準作業流程和基礎設施。


主要的有六個主系統,無數個子系統

  • Techbang

  • 打電動

  • Digiphoto

  • T17

  • SSO

  • 廣告

  • 人氣

  1. 從沒當過主管,只短暫當過救火隊的臨時 RD 頭。到手下同時管兩個 Team,雇人炒人都有一套標準流程…


  2. 從對買東西雇人沒概念,到買東西租東西買頻寬挑機器談合約都可以玩精確路線,plus 把對方唬的一愣一愣的。


  3. 從只知道自己寫東西自幹上線,上線後到處都是 bug。到可以精準設定上線日期,拆給團隊 RD 實作,不僅提前做完,還可以測上兩輪 Performance, SEO, bug….


感謝嬸嬸當年賞我一個機會,願意給年輕的我一個嘗試的機會。
當年誰都會覺得 50 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把說做得到的我當成是一個瘋子。

我當年答應的事情,我作到了….現在是告別的時候了。

我想我會懷念這裡的。

談公司的人事預算

Published on:

一般來說都是僱員的薪水 * 1.5 - 2 左右。會是實際的支出左右。

所以假設一個人月薪約 4 萬,花出去的錢就是 4*2 =8 再 *12 就是 96 萬。再多發一個月年終獎金就是總共約 100 萬。

所以有的企業粗抓抓法就是排預算時估雇一個人,成本就是 100 萬左右。今年想要雇 X 人,業績就要做到 X 百萬 + Y 萬 以上…

而這些支出就都是眼睛一睜開就會流出去的東西。在公司上班的小主管或僱員可能對「請人」是怎樣的情形根本沒概念。只知道:太忙了就要補人…,補好人才好為下一階段卡位。某大神剛好離職,公司怎麼可以能夠沒位子去挖某某人進來?

其實都是吃米不知道米價。

像 37signals 這種自己白手起家的才會說,你一定要先自己作,確定自己受不了,或者是根本幹不來,才要補人。

補很多人,看起來似乎很風光,但其實裡面暗藏很多危機。因為人事成本,一向是公司最大的開銷。而且不能攤提,每個月都要付。

為什麼企業租 3rd party service 或買機器,老闆都會比較阿殺力,但是一提到補人就機機歪歪….其實就是這樣的道理。

你也不能說淡季少給薪水,旺季多發薪水。這樣也根本沒人要幫你工作…

===

一但隨意補人,很可能一下子就會面臨現金上的窘迫,然後每個月你就為了要發薪水,去找很多工作來補這個洞。which 有可能在這個時候就偏了自己正確的路,為了發員工的薪水焦頭爛額只好飲酖止渴。

有一些意氣風發的 startup,拿到創投的錢之後瞬間擴展,但是在一兩年之內就瞬間整個爛掉。有時候其實多半跟這樣的放縱有關。

一開始拿到很多錢 => 狂補人 => 每個月創造很大的現金流黑洞 => 反正錢很多,金主也說這是投資妳們的未來,他暫時可以忍受,所以沒感覺。

補了超多人,公司報表上開始虧損 => 而且越來越大坑 => 金主要求三年內要損平 => 不可能(敢)裁人 => 為了補洞什麼都做什麼都想賺 (開始接非本業且高客製的業務)=> 嚴重殘害公司根基,且能量無法累積 => 員工開始不爽 => 擺爛 => 只好補更多的人來工作 => 洞越來越大 => 為了省錢 => 節省開支 ( 3rd party 和 outsource 部分全部收掉,自己作) => 員工更累更操,但公司更沒起色 => 員工開始不爽走人 => "….."

這樣的戲碼到處都是啊….

===

人是最貴的,而且只有這個數量是會一直膨脹無法省下來的。所以大家才會每看到一家 startup 看人數和看他的營收…

這個數字如果亂七八糟的話肯定是雷中之雷…

我不會念碩士

Published on:

如果再讓我重來一次,我想我還是不會選擇唸碩士。特別是當歷練過這一些職位後,我吸收到的事實。

迷思ㄧ:唸碩士會比較賺錢

這個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一般大學畢業的工程師(社會白紙)的薪水,按照公司行情,起薪是 35-40 不等。碩士是 37-42 不等。起薪是有比較高沒錯,唸了兩年,薪水差距是 2000。但是投資成本(兩年學費加生活費)是大概 60 萬。一個月 2000 的差距,要 300 個月才追的回來。大學畢業工作個兩年都可以賺個 98 萬了…

如果只看賺錢與否,其實是賠本的。

迷思二:唸碩士會比較容易被錄取

不管哪個公司主考官,錄取一個新鮮人,第一個是比技術,在學校畢業前,是否已經具備公司所要的技能。第二個是比人格特質和學習速度:能不能迅速融入這個環境?公司培訓的話可不可以馬上 pickup?學歷只是看不出來誰比較聰明時的假設,因為國家已經幫公司篩選過一次智商了。

不過一旦候選人具備技術和學習特質時,學歷這個優勢會馬上被抹掉。

迷思三:唸碩士會比較容易升遷

有些人可能會反駁,那是一般公司,大公司和公家機關才不是這樣,他們看學歷挑人的。學歷高才升得上去。這也是錯的。大公司的高級職位都是用跳槽跳出來的,挖角挖出來的。沒有人在跟你比慢慢升。而公家機關是空降部隊。因為這世界比的是能力和關係,不是學歷…。

迷思四:唸碩士比較有競爭上的優勢

除非你的碩士論文是獨特領域中的翹楚。否則其實也不值錢了。因為台灣目前發碩士的程度已經浮濫到大學等級了,幾乎大家的題目都是同實驗室改來改去的東西。而學校教的與業界脫節太遠,根本派不上用場。每個業界有業界標準的獨門 knowledge,很多東西都是跟學校在教的「應用」無關(實際上大學也是傳授理論的地方,而不是職業學校)。

一個年輕人念完碩士加當完兵已經標準晚了人家三年(更別提有人大學延畢研究所延畢之後又替代役的)。很多公司現在寧願用比較年輕肯學的大學畢業生。因為一件很殘酷的事實:人只要超過某個年紀,自我學習動機就會嚴重降低。就算有學習動機,生理上的老化也無法供給跟一般年輕人瘋狂研究所需要的體能。

迷思五:唸完碩士具備有完成事情的能力

有人說:唸碩士等於有完成事情的能力,因為碩士起碼完成了他的論文,才能畢業。比大學生俱有優勢,能夠完成事情這也是職場上需要的能力。很可惜,這句話也沒那麼正確。根據觀察一些朋友和我自己帶過的碩士,我們發現得出的結論完全相反。百思不解問了當中一個碩士,他自己告訴我們它歸結的原因,才發現碩士教育造成的問題:

雖然碩士能夠「完成一個 project」。但這當中的前題卻與職場上完全需要的能力相反:

職場上要求限時中做完,再用剩下來的時間把事情反覆做到好。

但是常常可以發現到碩士的 pattern 是:

  1. 忽略 assignment 的目的是「完成」。即使再簡單,會陷在不斷的 google,換最好的方法,但是卻因為自己能力不夠,無法使用,最後在時間結束交出了一個完全無法用的東西。

  2. 即使是限時了,卻常常晚幾個小時甚至晚幾天遲交。

  3. 即便是被罵後,準時交了,完成度和精細度非常差。

  4. 每天都在加班,但是產出能力和品質反而訝異的低。

我的碩士朋友告訴我這是因為:

  1. 碩士要求的是 research 能力,所以會在 google 結果中不斷地延伸出去,找最佳結果,忘記要有 summary.

  2. 因為教授會收遲交的東西,能夠晚交就晚交。

  3. meeting 的東西都是前一天才在寫的,反正被教授電也不會死,頂多退回去下禮拜再來。

  4. 因為年輕有體力,加上學校沒有要求,晨昏顛倒睡實驗室也是常有的事。時間感混亂,反正有「做完」即可,延時沒有關係。

企業要是錄取這樣的員工大概虧到爆炸。

加上不少碩士鍍過金之後反而要求公司很多,自己卻交不出相對應的成績。很多吃過虧的公司於是回過頭去找普通大學生。

結論:

你會賺到多少錢,完全是企業按照你的價值估出來的最後結果,他期待你會幫他賺進多少錢,於是給你一個相對應的估值。

而職場上的黃金競爭力也是「個人技術」+「努力學習」+ 「過往經歷」 + 「完成事情能力」 + 「完成事情的品質」。

為何硬要念一個碩士,真是令人百思不解…

了解自己 跟 好公司

Published on:

「了解自己」跟「好公司」又有什麼關係呢?

你越了解自己,就越能找到自己趣味相投的公司,或者甚至是把原先不那麼理想的環境直接調整成自己喜歡的地方。

「好公司」真的跟「pay」沒有那麼大的正相關。

大概是這整個社會價值觀的問題,我們常把「pay 很高」「不用打卡」…,直接跟「好公司」連結在一起。

事實上這是更大的陷阱,你有沒有想過「pay 很高」是用你未來的什麼去換的?

如果給你一個月十幾萬,每天在辦公室發呆發呆五年,你要嗎?一個月給你十幾萬,每天在辦公室操到死操五年,五年之後身體爛光光,裁員還裁你,你要嗎?

陪公子打球打兩年,結果做出一堆垃圾,credit 還爛掉,你要嗎?

有人說過,要毀掉一個人最快的方式:就是一個月給他十幾萬,然後叫他倒茶水。

為什麼這樣就能把人毀掉?

  • 倒茶水,但薪水卻很高。一般正常人不會違背社會期待離職。
  • 倒茶水一點智力都不需要,作兩天就無聊了。但是你卻不能違背社會期待離職,結果每天就一直處於離職和不能離職左右為難之間,焦慮到崩潰。

土播鼠節症候群

Published on:

再拉回來。我覺得什麼是「好公司」和「好待遇」呢?

我認為是「好公司」是符合自己方向,可以讓自己能夠有收穫可以成長的地方。

當然,一般人剛出社會,可能連「方向」在哪裡都捉摸不清。

所以我覺得前三年的確是讓自己努力去搞懂「方向」在哪裡的黃金期。

「搞懂方向」為什麼很重要?

抓對方向才能發揮自己的最大價值。工作起來才會愉快,成果才會豐碩,每天上班才會爽,成長速度才會跟瘋子一樣。

===

前幾年,曾經看過一本創業的書,叫作「師父」。裡面提到了一個很經典的名詞:「土播鼠節症候群」。書中這一段敘述讓我非常震撼。

「土播鼠節症候群」,簡單的來說,就是一個人就是會不斷重複自己犯過的錯。每次都會在類似的事上一直犯同樣的錯,循環自殺。

通常當事人都不會警覺到自己有這種傾向,只會覺得自己只是運氣不好。但是旁觀者卻會覺得怵目驚心:「幹,他又來了,嗎的三個月之後我又要幫他收屍了」。

當你看到朋友老是因為類似的決策去死,自己卻無法阻擋時,那種痛苦真的令人難以忍受。

回頭想想,那自己會不會有這種毛病呢?

我曾經跟我一個朋友聊到這個病。他說其實每個人或都或少都有這種傾向,症狀比較輕的,往往通常都是比較「了解自己」的人。了解自己越透徹的人,越不會有這種問題。

不了解自己的人才會覺得自己一天到晚衰小。然後自嘆自艾,嫉妒他人,繼續循環的徒勞無工。

看到很多年輕時代,覺得很厲害的朋友,就這樣萎下去了。只能感嘆。

人在幾年間進步的差異,就真的只是卡在這裡而已。

不得不感謝這本書,因為這些例子實在太衝擊,自從我知道「土播鼠節症候群」這個名詞之後,同一件蠢事連續幹到第三次的機率降到非常低。

好公司和好待遇的定義

Published on:

再來回到好公司,和好待遇的定義。

我覺得「好公司」和「好待遇」這個定義很容易被混淆。尤其是當菜鳥時,很容易因為物質因素錯判。

要澄清的迷思是,事實上一般的常態就是:公司是營利事業,公司是為股東負責,不是為員工負責。主管是為公司負責,不是為你負責。

所以,如果你覺得公司不如你所願(安排你的教育訓練,作你喜歡的方向),主管不體貼你,那都是「非常非常非常」正常的。可能一個人要換到三間公司以上或出社會三年以上,才會知道這才叫「社會常態」。

所以如果一間公司或一個主管願意在公司發展之外,也顧及你個人的成長,這叫「非常幸運」。

在出社會之前,你的一切資源都是爸媽給你,或公共資源付出的。小朋友可以覺得理所當然「別人要為我著想」。

但是出社會以後,沒有人「有義務」「主動幫你著想」。你想要的一切都必須要用你的努力去換。

(除了極少數惡質壓榨公司之外,其實一般人沒有太大權利去靠北別人不幫你著想。這的確不是別人的義務。著想和尊重都是「努力」換來的成果。)